送周山人·鬼事無形尚可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e/ee/%E9%80%81%E5%91%A8%E5%B1%B1%E4%BA%BA%C2%B7%E9%AC%BC%E4%BA%8B%E6%97%A0%E5%BD%A2%E5%B0%9A%E5%8F%AF%E7%96%91.jpeg)
《送周山人·鬼事無形尚可疑》是北宋儒家學者,哲學家、改革家李覯的作品之一。
李覯自幼聰明好學六七歲始「習字書」,十二歲就能寫文章。十四歲父親去世,母親「墾閱農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誌》),得免凍餒之苦。服喪三年,十七歲始出外遊學。二十歲以後,文章漸享盛名。景佑年間,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尋求仕進之途,毫無結果而歸。次年,參加鄉舉,又名落孫山。慶曆元年(1041),應茂才異等科,有旨召試。李覯入京,又未中選。
李覯屢試科舉不第,以教學為生,創建"盱江書院",從學者常有數百人。後經范仲淹推薦[1],任太學助教、直講,卒年五十歲。北宋時期的江西學風重經世致用,這一學風,由歐陽修倡之於前,王安石得君行道於後,而李覯則是處於其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代表。
“ |
鬼事無形尚可疑,人倫有驗從皆知。 武夷山路幾百里,歸去西風落葉時。 |
” |
— [北宋]李覯 |
重兵思想
李覯深知軍隊、戰爭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故對軍隊的建設十分重視,並有具體而精闢的見解,於中可見其救世之意。我們知道,戰爭是由來已久之事,亦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大事。所以它引起中外歷代的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的高度重視,因而從古及今都在人們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認為:「戰爭是普遍的。[2]」、「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為神,使一些人成為人,使一些人成為奴隸,使一些人成自由人。」 戰爭不僅是普遍的,而且是神聖的,它可以決定人和宇宙萬物的一切。所以他又說:「戰死的靈魂比染疫而亡的靈魂純潔。」 因此「神和人都崇敬戰爭中陣亡的人。」戰爭中陣亡的人,是「更偉大的死」,應當「獲得更偉大的獎賞」。就是說把戰爭視為頭等大事。在中國古代先皙中,把「兵」(或戰爭)視為國之大事,尤為普遍、突出。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有關兵戎、戰爭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所占重要地位的論述,真可謂史不絕書,屢屢可見。
視頻
送周山人·鬼事無形尚可疑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李覯與范仲淹的交遊及政治思想芻論,道客巴巴,2012-06-09
- ↑ 王石川:真的 戰爭遠比你想的要殘酷,搜狐,201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