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出自唐代楊炯的《夜送趙縱[1]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韻譯

趙國的和氏璧價值連城,自古來天底下人人稱讚。

今晚上送你回趙州故鄉,月光鋪滿眼前的水面。

散譯

趙國有一塊價值十五座城他的壁玉,向來是天下聞名的。

我今夜送你回到趙州家鄉地方去,天空中留下一輪明月,仍然照滿面前的川水。

注釋

趙縱:楊炯友人,趙州人。

趙氏連城璧(bì):戰國時,趙國得到一塊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後,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換,故稱連城璧。此處用趙氏喻指趙縱,連城璧喻指其才華。連城璧,價值很多座城市的寶玉。這裡指戰國時趙國的和氏璧。

君:指趙縱。舊府:趙國的故地,指趙縱的家鄉山西。

賞析

夜送趙縱》是一首送別詩,寫得氣魄宏大。趙縱是趙地的趙姓人,詩人為他送別,很自然地聯想到天下盡人皆知的戰國時趙惠文王那塊和氏璧的故事。[2]

首句「趙氏連城璧」,是詩人以國之瑰寶和氏璧比喻趙縱的品貌。次句「由來天下傳」,借美玉的名傳天下,進一步比喻趙縱的名氣。他是名聲遠播四海之內的。詩人用比興手法,明寫和氏璧價值連城,盛名久傳,暗比趙縱才華出眾,天下聞名,符合地點,符合姓氏,顯得非常貼切自然。詩人藉助他人之口表達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稱讚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發。

第三句「送君還舊府」,這本來是平鋪直敘,但力托全詩,可舉千斤。照應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題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歸趙」的意思,讓主題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一路順風,平安到達的祝願。詩人構思巧妙,立意高遠,使人折服。從詩意推測,趙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辭歸故里。在詩人眼中,他是遠離塵囂,冰清玉潔,「完璧歸趙」。「送君還舊府」,這近似白話之句確是一個點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腳點,後面的景句有依託,能夠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內容。詩人對友人的同情、撫慰、稱頌、仰慕之情,也都淋漓盡致再現出來。末句「明月滿前川」,純粹地描寫景物,暗應題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隱喻玉璧,璧如月潔,月如璧明,進一步稱頌趙縱。同時,一個「滿」字,既描繪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發了詩人的滿腹別情。詩句交待送別的時間在明月當空的夜晚,地點在奔流不息的河邊。當朋友張帆遠離之後,詩人佇立遙望,但見清冷的月光灑滿大地,空曠孤寞之意襲人。結束語真實地表達出詩人送別故人後的深切感受:惆悵、虛渺。但他又慶幸朋友「完璧歸趙」隱退故里,流露出憎惡官場、甚至逃避現實的情緒。

全詩融敘事、寫景於一爐,巧用典故,比興得體,語言明白曉暢,形象鮮明可感。深入淺出,比喻設譬通俗易懂,寫景自然貼切,「猝然相遇,藉以成章,不假繩削」,借情寫景,意境深邃,別有情致。[3]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法考證,從題目可知,這是詩人在某個夜晚送別友人趙縱去趙州而作的。

作者楊炯

楊炯(650年-692年),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詩人,初唐四傑之一。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