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適江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送元二適江左》 | |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送元二適江左》 是唐朝詩人杜甫所寫的一首詩。這首詩前四句言敘別,後四句寫寄語,字裡行間既滲透着歷亂之人的醉楚,又洋溢着友人之間的摯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無限的關切和深沉的大愛。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元二適江左
創作年代;唐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送元二適江左》[1]
亂後今相見,
秋深復遠行。
風塵為客日,
江海送君情。
晉室丹陽尹,
公孫白帝城。
經過自愛惜,
取次莫論兵。
作品賞析
黃鶴編在廣德元年,今姑仍之。【朱注】《王右丞集》有《送元二適安西》詩,疑即此人。舊注以元二為元結,錢箋辯其謬誤。考本傳,結未嘗至蜀,亦未嘗適江左也。
亂後今相見,秋深復遠行。風塵為客日,江海送君情。晉室丹陽尹①,..公孫白帝城②。經過自愛惜,取次莫論兵③。
(原註:「元嘗應孫吳科舉。」上四送別傷情,下則囑其前途慎密也。風塵承亂後。江海承遠行,二句有無窮之悲。自白帝而丹陽,乃江左經過處,此與「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祠」,同是起下語。時藩鎮多跋扈觀望者,故戎其毋詼兵以賈禍。【趙汸注】亂離之際,作客送客,倍難為情。)
①胡孝轅曰:丹陽尹,不必指定晉何人。南渡初,如溫嶠、劉隗尹京,多在王敦俶擾際,而子陽負劍稱白帝,大似肅代朝節鎮分據景象,用此二語先之,正為論兵語脈也。朱注云:《宋書》:漢元封二年,立丹陽郡,治今宣城之宛陵縣。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陽為宣城郡,治宛陵,而丹陽移治建業。元帝太興元年,改為尹,領縣八。梁元帝《丹陽尹傳序》:自二京板蕩,五馬南渡,因乃上燭天文,下應地理,即變淮海為神州,亦即丹陽為京尹。劉謙《三晉記》,蘇峻召祖約為逆,約遣許柳以眾會峻,克京師,拜丹陽尹,後以罪誅。【吳注】肅宗時,節鎮跋扈,大有蘇峻俶擾石頭、子陽負險稱帝氣象。先伏此二句,正為「莫論兵」張本。②《元和郡縣誌》:白帝城,與赤甲山相接,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因號魚復為白帝城。③【邵注】取次,猶言即次之處。【黃生注】此當時方言,猶從容之意。今按:當是次第之意。北齊樂歌:日日飲酒醉,國計無取次。白居易詩:「老愛尋思事,慵多取次眠。」又:「遇客踟躕立,尋花取次行。」又「閒停茶碗從容語,醉把花枝取次吟。」《史記》:孫子臏腳而論兵法。
鑑賞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3]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4]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