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追憶老同學姜春喜(李景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追憶老同學姜春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追憶老同學姜春喜》中國當代作家李景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追憶老同學姜春喜

1963年小學畢業考初中時,全縣城鄉考生總考分排在前一百名者分到了肇東一中,設兩個班,我在一班。班裡有個精瘦的男同學,大腦殼,細胳膊,細腿,不愛說話,他就是姜春喜。他像個受氣包,我們就稱他「小啞巴」。他是從鄉下考上來的,沒住校,住在七道街北頭他姨奶家,總和同學趙德仁、王瑞有一起放學回家。他在姨奶家,啥活都干,缸里水不多了,他趕緊去挑;每次吃飯,他放桌子,擺碗筷,端菜端飯,飯後刷洗碗筷,收拾廚房;每晚從外面拎進尿桶,第二天清早把尿桶拎出去把尿倒掉。星期天放假,他去火車道線扒樹皮、拾煤渣。

那時,只有姨奶和家人知道他的身世。他家住在鄉下,從小喪父,母親帶他改嫁到鄉下孟姓人家,改名叫孟繁喜。考進一中後,其養父家是富農成分,怕影響他的前途,養父讓他改回原姜姓。因此,他感激養父大度,拿他像親生兒子一樣待承。他住在姨奶家,養父給拿口糧。入學那年,正是我國三年困難時期,鄉下人糧食也不夠吃,為了能讓城裡的姨奶家不感到是添累贅,養父和母親口挪肚攢把省下的糧食送過去,還不斷地送應時的蔬菜。

他深感自己來城裡念書不容易,決心考高中、考大學,所以,一直刻苦學習。他腦瓜不笨,不淘氣,認學,樸實,老實,仁義,不張揚。我當學習班長,他從來不給我出難題,交給他辦的事情,認真去辦,從不掉鏈子。下鄉勞動時,他農活幹得快,先幹完了,還能幫助別人,因此,他的人緣較好。

1966年夏天,我們念完了初三的全部課程,正準備考高中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不久,紅衛兵大串聯開始了,他遲遲不敢遠走,後來幾個同學拉他結伴去了北京。到清華北大等名校看大字報,看被打倒的學術權威戴着白袖標掃地,這才意識到這場紅色風暴來了,真的來了。

學校停課鬧革命了,他溜回了家,看見養父戴上了「地富反壞右」的白袖標,他嚇得心蹦蹦直跳,明明養父不是富農分子,怎麼說也算作能改造好的富農子弟,卻也按富農分子對待。晚上,養父告訴他,儘量別回家,現在你只有跟着偉大領袖鬧革命才有前途。這時候,只有這時候,他才更加感激養父讓他改回生父的姓,因為生父的成分是貧農,根紅苗正。

學校紅衛兵各派成立造反組織,他加入了鋼鐵造反團。我們班大多數加入了紅色造反團,這兩派對立,我們和他的關係也就疏遠了。鋼鐵造反團在奪權鬥爭中勝出,成為掌權派。我們是炮轟派,被掌權派攆得無處藏身,那些堅強的炮轟派跑到哈爾濱師範學院等學府繼續革命。我膽子小,便成了逍遙派。

1968年複課鬧革命時,在駐校軍代表的動員下,我回學校了。他在班級作為掌權派代表,完全不是五年前的「小啞巴」了,在班級說一不二,敢說敢管,嘴皮子也溜了。推薦選拔上高中時,他理所當然地被優先推薦,我跟他分在一個班級。

在上山下鄉運動中,他沒有回家務農,上了綏稜三線,那是個大農場,當了幾年農工。1969年老三屆分配工作時,他分到了肇東食品廠當工人。撥亂反正,取消了階級成分,他才終於舒了一口氣。在工廠做工雖然工資少,但他省吃儉用,把餘下的錢給養父,報答他的養育之恩。恢復了高考制度,但他年齡過槓了,無緣上大學了。

他婚後,妻子賢惠,育有一兒一女,教子有方。他把上大學的願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夫婦把精力放在了培養子女上。子女也很爭氣,兒子學習好,考高中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肇東一中,可惜高考時發揮欠佳,考入石家莊鐵道學院,畢業後又考入北京交大研究生,並留校任教,他整天笑容滿面,逢人就講兒子為他爭了光。後來兒子辭職和朋友成立公司,正他擔心受怕時,公司辦得風生水起,掙了大錢。兒媳交大博士畢業,在國家專利局任職。女兒畢業於肇東師範,在家鄉一所小學任教,高級職稱。姑爺在某醫院門診部當主任,也是高級職稱。老薑頭從心往外感激改革開放,他沒有實現的理想兒女替他實現了。

退休後,他和老伴上北京,撲奔兒子,看護孫女。孫女長大了,他和老伴回到了肇東,買了樓房,孩子們都很孝順,他和老伴安度晚年。

知道他回到肇東了,我們同學再聚會時,便找他參加。文革時期的恩怨早已化為雲煙,同窗情誼越來越看重了。他頭頂的頭髮早已脫落,大腦殼光光的,反倒顯得可愛。他和高中的幾個同班同學很要好,經常湊在一起打撲克,吃喝,很是痛快。

十幾年前他患了腦血栓,半個身子偏癱,但沒有消沉悲觀,上公園堅持鍛煉,還打撲克。我們同學聚會他照常參加,情緒飽滿。五年前,他患了食道癌,在北京做了手術。消沉一段時間,又玩撲克了,而且玩上癮了。今年深秋,有一次,他去老年活動室較早,玩伴們還沒來。他坐在長椅上睡了,由此感冒了,因免疫力低,久治不愈,還引起了肺感染。同窗賈雲厚故去的噩耗,有個同學在電話里告訴了他,他很沉痛,說:下一個就是我了……不想一語成讖,十一天後他也駕鶴西去了。原來兩年前查出了骨轉移,倘若肺不感染,還不能這麼快離世,因為老伴伺候的精心,兒女為他肯於花錢。人吶,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

十一天我們送走了兩個同學,一個享年七十一歲,一個享年七十二歲。八個同窗在送走姜春喜後聚在一起會餐時,有七個屬牛,有個同學玩笑地說,明年七十三的注意了,七三八四都是坎啊。立刻有同學告誡:快把這個忘掉吧,沒有擔憂才能健康快樂。

[1]

作者簡介

李景寬,生於1969年4月,四川省綿陽市作家協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