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小說以第一人稱寫了一個名叫王介成的落魄文人從一個叫謝月英的女老生那裡尋找放縱的故事。小說隱藏着一個超越文本的深層結構:王介成希望從謝月英那裡得到的不是情慾的享受,而是對於生命力的肯定。然而,最終他卻發現靈魂的痛苦,是用任何方式也消除不掉的。在《迷羊》當中,王介成表現出對於自身性能力的高度重視,因為性能力是與意志力聯繫得最緊密的一種肉體狀態,可是,對於意志力的證明最終以他對意志力的失望而告終。郁達夫還不明白,知識分子的痛苦不是來自於情慾的得不到滿足,而是來自於理想的不得實現,所以他只有不斷地尋找,不斷地放縱。他是一位太早覺醒的大寫的人,然而,在那個窒息真人的生機的社會裡,他卻只能寫《空虛》,寫《青煙》,寫《寒宵》,寫《孤獨》,寫《迷羊》。 《迷羊》寫於一九二六年底的廣州,郁達夫在動筆前曾閱讀過一本叫做《痴人之愛》的小說,作者是谷崎潤一郎。這本書講的是什麼樣的愛情故事,我們不得而知,但從郁達夫的日記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本小說無疑是引發他創作《迷羊》的一個契機。至於《迷羊》的生活素材,其實遠在一九二一年秋天的安慶就已經開始形成了。那一年郁達夫剛從日本回國,環境的變遷,生活的漂泊使他倍感人生的無常,所以在到達安慶的當晚,他就在自己的《蕪城日記》里寫道:「……象我這樣的人,大約在人生的戰鬥場裡,不得不居劣敗的地位。由康德的嚴肅主義看來,我卻是一個不必要的人。但是象我這樣的人,也許有幾個奇人歡迎我的。古時候陶潛、阮籍那些人,都不必去提及。就是十八世紀的湯夢生(James Thomson)和十九世紀的湯夢生,也應該喚我作他們的同志。……大體講來,兩湯夢生卻都是我的Favourites(愛讀的詩人)。」 《迷羊》是一部中篇小說,1928年1月上海北新書局。小說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長江沿岸的三個城市——「A城」、南京、上海為背景,描寫了當時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作品中的「我」是一位大學剛畢業的王先生,在A城邂逅並愛上了身在江湖的名伶謝月英,他們相互痴情地愛着,但他們的生活無着開始出現了危機。小說大膽地自我暴露,狂熱甚至病態,極富浪漫主義感傷氣息,個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懷魯迅》、《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早期:1920年-1933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郁達夫一共寫了《沉淪》《銀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議論雜文,表現了他從日本回國時滿懷希望的心情和見到滿目瘡咦的祖國後無限失望的感嘆,既有他對革命的前途感傷悲觀的思想,又有對革命慷慨激昂,疾聲吶喊的激進的理論。 中期:1933年-1938年。這個時期,是郁達夫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種落後的名士風度,留連往返于山林江湖。這就充分
內容預覽
一九XX年的秋天,我因為腦病厲害,住在長江北岸的A 城裡養病。正當江南江北界線上的A城,兼有南方溫暖的地氣和北方亢燥的天候,入秋以後,天天只見藍蔚的高天,同大圓幕似的張在空中。東北兩三面城外高低的小山,一例披着了翠色,在陽和的日光里返射,微涼的西北風吹來,往往帶着些些秋天乾草的香氣。我尤愛西城外和長江接着的一個菱形湖水旁邊的各處小山。早晨起來,拿着幾本愛讀的書,裝滿了一袋花生水果香煙,我每到這些小山中沒有人來侵犯的地方去享受靜瑟的空氣。看倦了書,我就舉起眼睛來看山下的長江和江上的飛帆。有時候深深地吸一口煙,兩手支在背後,向後斜躺着身體,縮小了眼睛,呆看着江南隱隱的青山,竟有三十分鐘以上不改姿勢的時候。有時候伸着肢體,仰臥在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