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述懷(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述懷》

作品名稱:《述懷》

創作年代:唐代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杜甫

《述懷》是唐代詩人杜甫所創作一首的五言古詩。此詩根據自己的見聞,在詩中簡述了一年來的經歷以及對家屬的思念,用豐富的想象,把心中的憂慮和驚恐具體生動地描寫了出來。全詩沒有一句空閒之語,只是平鋪直敘,卻有聲有淚,感人至深。

原文

譯文

去年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與妻子兒女隔絕很久。

今夏草木繁茂的時候,才得以脫身向西逃走。

腳穿麻鞋去拜見天子,破舊的衣袖露出兩肘。

朝廷憐憫我得以生還,親朋故友感傷我已老丑。

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遺,顛沛流離中更感皇恩深厚。

雖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卻不忍心立即開口求情。

寄一封書信探問三川,不知道家中親人還在否。

聽說家鄉一帶同遭禍患,瘋狂殺戮乃至雞和狗。

山中的茅屋早已破漏,有誰還能在門戶中留守。

蒼松的樹根被摧折斷毀,山地寒冷屍骨未朽。

能有幾個人保全性命,一家人豈能相伴為偶。

高山上有猛虎出沒,心中鬱結搖頭嘆氣。

自從寄出去一封書信,至今已是十月以後。

反倒害怕消息傳來,心中除此別無他有。

國家命運剛要中興,年老後比平時更愛飲酒。

想到日後歡會的時候,恐怕成為一個貧窮孤獨的老叟。

創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仍被叛軍禁於長安。至德二年四月初九,杜甫得知肅宗移駕鳳翔,即有意投奔鳳翔,於是便前往懷遠坊大雲經寺住寺僧贊公處,以避叛軍耳目。與贊公密商後,於四月某日,由長安西城金光門出,間道潛奔行在。至德二年五月十六日,杜甫在鳳翔官拜左拾遺。驚魂稍定,因思念妻子及家人,便寫下了這首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2]


參考資料

  1. 述懷 杜甫, 句文網, 2017-02-24
  2.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