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迦留陀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

梵語「迦留陀夷」,譯中文為「黑光」。以容顏粗黑故。又黑色光耀,異常黑故。

出處一

據《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六》載: 迦留陀夷,向暮日入(天快黑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 爾時極為暗冥,時迦留陀夷漸漸至長者家,又彼長者婦懷妊,聞沙門在外乞食,即自持飯,出惠施之。 然迦留陀夷顏色極黑,又彼時天欲降雨,處處泄電。 爾時長者婦出門見沙門顏色極黑,即時驚怖,乃呼是鬼。 自便稱喚「咄,我見鬼」。 即時傷胎兒,尋命終(胎兒命終而墮胎)。 是時迦留陀夷歸還精舍,愁憂不歡。坐自思惟,悔無所及。 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 告諸比丘:過去久遠諸佛世尊皆一作而食。 諸聲聞等亦一坐而食。 正使將來諸佛及弟子眾亦當一坐而食。 所以然者,此是行道之要法,應當一坐而食。 若能一坐而食,身體輕便,心得開解。 心已得解,得諸善根。 已得善根,便得三昧(三昧者,正定也,因戒生定,是謂正定。若不能持日中一食之戒,而言已得念佛三昧者,無有是處)。 世尊告諸比丘:我專一坐而食,汝等亦當一坐而食,今汝等日中而食,不得過。 何謂比丘一坐而食? 意為:比丘中餐系坐而食,令滿足。更無坐食。 設未滿足,有因緣起者,亦無更坐再食之理。 故名一坐食。 若復起身,再坐而食者即成犯戒也。 由此可見,日中一食之制戒因緣緣於迦留陀夷。 然過、現、未來之諸佛世尊皆日中一食,是故吾輩應當學。 《要解》云:「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 據《大寶積經·卷六十一》載: 世尊欲令迦留陀夷(亦名「迦盧陀夷」,簡稱「優陀夷」)前往教化淨飯王。 何以故?因為唯世尊與迦留陀夷能教化淨飯王耳。 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由此可見一斑。 佛說:「優陀夷,我諸聲聞弟子之中,汝能教化諸邑聚落最為第一」。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告優陀夷言:「汝具巧方便,往化淨飯王。摧cui倒邪慢幢,當建正法燈。更無有能化,淨飯大王者。唯汝優陀夷,過去曾同行」。 蓋過去曾同行者,是說往昔有一大國王,名曰:「增長實」。 彼王昔有子,名曰:「妙堅慧」,棄欲而出家。 堅慧舍俗時,臣子隨出家。 其人名「月施」,棄欲隨堅慧。 童子出家已,父王起嫌恨。 月施詣王所,善化令王喜。 佛對優陀夷(迦留陀夷)言:「昔時堅慧者,今即我身是。 彼時增實王,淨飯王是也。 隨我出家者,月施汝身是。 亦曾化增實,是故優陀夷,今應化父王,必有大利益,昔曾教化故」。 以此往昔因緣,故能教化淨飯王者,唯佛與迦留陀夷能堪任。 爾時迦留陀夷,聞佛所說往昔因緣,即身前往迦毗羅衛城。 時淨飯王敕旨:「諸釋種悉皆不聽(不允許)至佛所供養聽法,如有犯者,當斬其首」。 迦留陀夷聞此語已,知淨飯王有大怨恨,怨恨太子有王位而不繼承,卻甘心出家修苦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而心生怨恨耳!。 於是,迦留陀夷以善行方便,種種教導勸化淨飯王。 淨飯王從此對佛法心生敬信,且主動要求見佛、供養、聞法。 佛遂讚嘆迦留陀夷言:「善哉、善哉,汝於今日得大福德,以淨飯王得敬信故」。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迦盧陀夷(迦留陀夷),化淨飯王所得功德,若是色者(有相法、有為法),十方世界恆沙佛剎所不容受,以功德聚廣大無量故。」 由此可見,佛教教化之功德,不可思議。 迦留陀夷堪稱「教化第一」者,其所由來也,漸矣! 迦留陀夷長老,在淨土法會中,表佛教教化之殊勝,堪為第一。

出處二

要之,世間一成不變之好人少; 抱殘守缺之壞人也少。 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壞之中等根機。 對於佛教可信可不信。 所以教化最為緊要。 孔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以有智慧故故不移,如舍she3利弗者是; 下愚以無智慧故故亦不移,如周利盤陀伽者是。 此二者皆易教化。 所難教化者,惟中等根機。 是故中等根機須加以教化,方可使之改惡歸善,利己濟他。 今日社會之紊亂,流弊百端,皆因宋儒否定因果輪迴,俾善心無人勸,惡人無忌憚,人民失之教化之故也。 要之,因果亦如刑政,可以折服強梁。 世間人人不信因果報應,天下必亂; 人人深信因果報應,則是天下太平之根本。 然此因果報應之教化,須在孩提時代,金色童年開始。 所謂「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若小時不教,大則難以教化矣! 何則? 習已成性,難以改易矣! 故念佛之人,須注重家庭教育,以八德、十善為做人之准zhun3則化導孩童。 使孩子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果能如是,長大必能淑世善民,為邦家之光。 一人如是,一家之光;人人如是,天下太平矣。 孟子以君子三樂過(超過)於王天下(做皇帝)。 其三樂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可見教育英才,其事甚大,其任重而道遠。 良由英才若得其教育,則可以繼往聖、開來學。修身、齊家、治國安邦; 若失其教育,上焉者不能超群拔萃,作一碌碌庸人; 下焉者則朋比為奸,為非作惡。 或陷身於佞臣,奸臣,貪官污吏,亂臣賊子之列而不能自拔也。 所以因果之教化乃治國平天下之根本教育,不可輕忽。 而教化之力。 足以移風易俗,改觀流弊矣!仁者善思維。 又《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三》引《鼻奈耶律》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國中有一婆羅門(印度之學者,以學呔陀為主),常供養迦留陀夷。 其婆羅門唯有一子,長為取婦。 時婆羅門臨終敕子,吾死之後,汝看尊者迦留陀夷,如我今日。 莫使有乏(物質匱乏)。 父母亡後,子奉父母教。還復供養迦留陀夷,如父在日,等無有異。 後於異時,婆羅門子出行不在,囑婦供養。 是日,便有五百群賊,中有一賊,面首端正。 婦遙見之,遣使喚來,便共私通。 迦留陀夷數往其家,婦恐沙門漏泄此事。 後共此賊,方便殺之。 波斯匿王聞於尊者迦留陀夷為賊所殺。 王憶尊者,慎恚懊惱。 即時便誅婆羅門家,並殺左右十八餘家。 捕五百賊,斬截手足,擲著塹中。 比丘見已,而白佛言:「迦留陀夷本造何惡,為婆羅門婦所殺耶?」 佛告比丘:「迦留陀夷,乃往過去,作大天祀si4主(印度祭祀大自在天王之所的負責人),有五百人,牽其一羊,截於四足,將詣yi4天祀(欲祭祀大自在天王)。 而共乞願,禮主得已(禮拜這位負責人後),即便殺之。 由殺羊故,墮於地獄。 受無量苦,昔天祀主,今迦留陀夷是,雖得羅漢,餘殃不盡,今得此報。 爾時羊者,今婦是也。 昔五百人截羊足者,今日為王截其手足,五百賊是。 佛告比丘,若人殺害(生靈),所受果報,終不朽敗。 由此觀之,因果報應,纖毫不爽,欲斷來世果,須截今世因,修學之人,當靜思之,勿貪一時之口福,而貽來生之後患也。 是以今世,戒殺放生,實為要務。    [1]

參考文獻

  1. 迦留陀夷,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