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滯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遠離滯脹》,孟凡濤 著,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隨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1],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2]。
內容簡介
面對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馬克思主張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徹底解決因私有經濟引發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然而,傳統社會主義又有其自身無法克服弊端,一是在缺乏強大的精神動力時,勞動者工作積極不高,社會生產效率普遍較低,人們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二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人為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問題。
凱恩斯在面對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時,提出了國家干預主義。同樣,實踐證明,此路依然不通。在國家長期干預的情況下,貨幣長期超發,加之,私有資本的貪婪特性,由壟斷造成生產相對過剩同樣不可避免,使得危機變得更加複雜多變,難以克服,進而導致「滯脹」的發生。
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高利潤、高投資、高增長、高積累,「四高」的中國發展模式是否可以繼續,存在很大的問號。面對貧富分化、內需不足和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等問題,宏觀決策時常陷入「兩難」之中,可持續發展變得撲朔迷離,中國經濟同樣面臨滯脹的危險。
面對危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有着本質的區別,儘管經濟成份上和發展模式有所趨同,但是,在避免經濟危機和面對危機時所採取的措施是有區別的,社會主義能夠更好地避免和應對危機。二者的相同之處在於,在社會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可以通過拉動性投資擴大社會總需求;同時,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財政補助,提高社會的總體購買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產相對過剩,社會消費不足的問題。但是,這絕非解決危機的根本之道,只能是延緩危機。社會主義避免和解決危機的不同之處在於,一是政府服務對象不同,二是經濟制度的不同,自然採取的措施和途徑也有所不同。
作者介紹
孟凡濤,河南原陽人,1990年入伍,2007年轉業。個人愛好,詩歌、哲學、政治經濟學、發明等。詩歌創作以《寶島神遊》和《贊易》具有代表性。
參考文獻
- ↑ 漲知識:古人用什麼方法傳遞信息?,搜狐,2017-04-03
- ↑ 書究竟有何用?,搜狐,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