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這顆星球,知道你內心最深處的秘密(杜秀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這顆星球,知道你內心最深處的秘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這顆星球,知道你內心最深處的秘密》中國當代作家杜秀香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這顆星球,知道你內心最深處的秘密

科幻小說之所以迷人,恰在於它突破了現實的壁壘,給了人類一個可以想象,也許終會實現的未來。

不得不說,《索拉里斯星》是迄今為止我讀過的科幻小說里最耗時、耗精神的一部。因為,讀過幾頁我就必須抬起頭,深深呼吸,將文字帶來的壓抑感呼出胸口,然後再繼續隨着故事的主人公去經歷,去探尋,去掙扎,去放棄。只能說,這絕不是一本單純的科幻小說,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學作品。它展現給我們的絕不是未來世界的超能力、高科技,絕不是,而是我們善惡並存的人性,我們不為人知的內心。

故事裡的「索拉里斯星」,是一顆直徑比地球還大20%的星球。如同人們已知的許多星體,在經過一番探查論證後,它同樣被確認為是一顆沒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宇宙浩瀚無邊,夜空群星閃耀,可在人類已知的範圍里,銀河系、太陽系,地球上的生命似乎一直是孤獨的存在。就好像地球上的生機勃勃是上帝不小心遺落的種子,在宇宙的角落裡漸漸繁衍、茂盛。人類的先祖不止一次仰望星空,追尋生命的本源,追問生命的意義。人類的後來者亦是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宇宙的奧妙,渴望能明了我們「來自何方,去往何處」,渴望能回答出「我是誰」?於是,尋找外星文明,尋找另外可能存在的生命,成為人類邁向星際文明的課題,也成為人類的執念與使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先後發射出無人星際太空船——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它們攜帶著一片旅行者金唱片,唱片中載有地球上的映像及各種生物、一些科學資料和一首串燒曲「地球之聲」。曲中收錄了諸如鯨魚、嬰兒哭聲、海浪拍打聲及不同種類的音樂。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某一天真的與可能存在的太空智慧生物相遇時,作為文明接觸的媒介。可惜,直到現在,旅行者號星際太空船依然孤獨地踟躕在茫茫太空,偶爾發回的照片一再演繹着太空的亘古寂寞與浩浩無邊,展示着群星的生死與璀璨。據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在它偶然一次的回眸里,地球渺若沙粒,幾乎遙不可見。

即使如此,人類也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索拉里斯星被發現之初,表面被一片人類無法理解的海洋覆蓋。這顆星球上能看到兩個太陽,一顆紅色,一顆藍色,交替升起,落下,照耀着這一片人類「常識」外的海洋。人們根據直覺,在「常識」的基礎上,假設了這片海洋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化學聚合體,就是可以形容為一團巨大的膠體覆蓋着整個星球表面。只能說,相較於宇宙的浩瀚神秘,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還是太有限了,人們的思維一直在地球和人類的概念里繞圈子,對生命的定義也是「認知」與「常識」里的狹隘。僅僅三年後,就有研究者指出那片海洋是一個生命體,對,另一個概念里的或者超出我們認知的生命體。之後的一百年裡,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天文學家登上索拉里斯星。

人類歷史中人為製造的人間慘劇比自然災害更慘烈,但人類歷史同樣閃耀着人性的光芒。人性本善?人性本惡?自古以來人們就各執己見,爭論不休。去往索拉里斯星的宇航員們和無數為人類發展做出犧牲的人們則更讓我們相信人性本善。他們為了探尋一顆陌生的星球而一往無前。經過無數次探查、研究,他們漸漸發現那片海洋不止有生命,還有思想,有情緒,有行為能力,更有心理活動,他們稱它為「模仿體」。而之前適用於我們且一再被論證為真理的物理定律,在那片海洋面前統統失去了效力。於是,各種假設、各種假說、各種論著、各種定論,紛紛問世,只是,那片海洋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順理成章,於是,有了下面的故事。宇航員凱爾文歷經漫漫太空之旅來到索拉里斯星的飛船上。可他看到的不是歡迎他的隊友,不是忙碌的機器人,不是整潔到冰冷的船艙,而是一片混亂狼藉,飛船上的三位科學家、宇航員,似乎也都陷入某種瘋狂狀態,甚至有一位已經自殺身亡。當然,接下來等待我們閱讀的故事,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科幻小說里描繪的未來世界的廢墟或神跡,更沒有通常故事裡的愛情與奇遇,而是時時縈繞在心頭的驚悚與壓抑。神秘未知的星球,陷入瘋狂的隊友,陌生的飛船,未解的疑團,一下子撲面而來。這倒很有幾分阿婆——阿加莎驚悚懸疑小說的味道了。

沒等解開眼前的謎團,他就遭遇到了最不可思議的事情。他一覺醒來,發現在紅色太陽的照耀下,房間裡多了一位「客人」。而這位「客人」是他自殺死去多年的女友,哈麗。她是他過去人生里的傷痛,是不能回首的記憶,是悔恨難當的自責。而現在,她竟然活生生地出現在了他的眼前,可觸可摸,可看可聞。他陷入深深的分裂,分不清眼前的一切是一場夢,還是從前的事是夢一場。在幾近瘋狂與崩潰的同時,他苦苦思索,忽然恍然大悟。飛船上的一切混亂瘋狂,一切疑惑異常也漸漸明了。原來,飛船上的他們三個人都有一個不請自來,用盡各種手段也不能消失的「客人」,而這個「客人」恰恰都是他們內心最不願示人的記憶。而製造「客人」的,就是眼前這片在兩個太陽輪流照耀下時而平靜,時而活躍的海洋。19世紀末,尼采曾宣告「上帝死了」,可分明眼前的海洋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上帝」,它將人的精神或者說內心活體解剖,從中竊取某段記憶,然後製造出一種物質化的投射產物。

凱爾文還發現眼前每天眺望的這片海洋,更像一面鏡子,映射着每個人的內心,映射着另一個不太熟悉的自己,讓自己真正的正視和審視自己。這不能不讓人想起《盜墓筆記》,能根據人的意識和記憶,複製出另外一個人的青銅神樹,與此頗有些異曲同工。有人說,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而真正的恐懼從來不是可見、可聞的血腥畫面或纏着白布條的木乃伊,是未知,一種無法解釋、源自人類理解之外的未知。可就算恐懼,就算明明知道眼前的「客人」,不過是大腦中最持久的記憶痕跡,他卻依舊動了心,動了情。只是,眼前的人只能生存在這片海洋存在的地方,離開了,便是消亡的結局。所以,他們,其實沒有選擇。

幾番糾結、掙扎、痛苦,他們啟動了實驗,啟動了「湮滅器」,讓他們陷入瘋狂的「客人」,終於消失了。他們沒有如釋重負,有的,只是若有所失……

本書的譯者說:「他人有可能是自己的天堂,但自己絕對是自己的地獄。」嗯,此話扎心。我更喜歡書封上的另一句話:「這顆星球,知道你內心最深處的秘密。」[1]

作者簡介

杜秀香,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