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橋(閆楊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這些橋》是中國當代作家閆楊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這些橋
今天,在杜康溝,一個並不十分闊大的去處,稍動腳步,稍加用心,竟然可以清晰地尋訪到五座橋樑。在白水,一條溝上五座橋,是幾乎沒有的事。僅僅就數量這一項來說,也應該算得上杜康文化大觀園裡的一項奇觀了。更不要說這些橋,像人一樣,有着各自不同的外貌、性情、經歷,既透現出一致的承運功能,又散射着各橋自己的獨有特徵。
花有妍媸,書有詳略。以我之小能,極盡筆頭春風,也無法說盡五橋之種種,僅取二三以記之。看,中國第一座黃土基大橋!杜康溝口,杜康河水注入白水河的位置上,現在唯一還在正常過往車輛行人的黃土路基橋,是五座橋里最南,也是除了正在修建的324國道跨(杜康)溝大橋後最高的一座。
關於這座橋,我最早的記憶是高中補習時。那時,家境貧寒,家裡僅有的交通工具是一輛舊自行車,我若上學騎走,一周時間,父親地里幹活外出打工就很不方便了。周末,上完當周最後一節課,大概是下午四點左右,從縣城經過我們村口的班車早已錯過。就是有車,我也沒錢去搭。大多時候,是收拾好書包,獨自一人,從縣城中學步行五十里趕回家去。
當時,杜康溝口這座橋,是我的必經之路。路長,用時多,經常回到家時,已是晚上九點以後。一路上,要經過一段十里左右的,很少見到行人的鐵路,孤獨難免,但也寧靜,可以想想在校的人事,可以回味課業上的得失,倒也挺好。到了杜康溝口,這橋上鐵路、公路並行,鐵路在南,公路在北。鐵路繼續向前延伸,我走上與鐵路並行的公路,順着這條公路繼續走到大楊鄉的西邊。然後,公路向着西南去了林皋,我折而向北,穿過南馬、北馬兩村的農田、村舍,回到溫暖的家。
行到此處,剛剛從鐵路來的,沿着枕木,或路下窄小的,放羊人吆羊走過的土路,下到公路上,我的腿腳才真正放開,心神才真正舒展,再不是枕木上小步小步的憋屈,和防着踩上羊屎蛋的小心。這四百來米的公路,是苦盡甘來的幸福!從此處開始,我的剩餘的回家之路,一路平坦。儘管還有二三十里的路要一步一步去走,不時還要上坡下坡,並操心夜晚莊稼地里不時傳出的鳥飛兔蹦的驚心,但畢竟可以邁開大步抒發我年輕人的豪情了。有時,會在橋邊歇息一會。
或坐在一塊相對平坦的小石塊上,看天上雲捲雲舒,看地上蟻過草長;或靜靜地,挺直地站着,望向蒼茫的杜康溝,回味兒時與夥伴們下到溝底玩耍的快樂(我二姑家在這溝西塬上,這溝是我常來的地方。關於這點,我會在講杜康溝另外一座橋時詳述),想想自己的未來。那年高考,我順利考上心儀已久的大學,開啟了我人生新的美好旅程。後來,上學、工作、接送父母兄弟(妹)去外地遊玩,又不計其數地從這座橋上經過。這橋,是我生命中不可忘卻的依靠之一。今天,我想說,感謝這座橋。
前些日子,陪作協幾位長者,連同我的愛妻,到杜康溝來探查採風,同行的閆老給我們一指說,看,中國第一座黃土基大橋!語氣里有迸發出毫不掩飾的自豪。經過我好奇的詢問,和自己用心的觀察,才知道,這座橋,橋面東西長約四百米,寬約二十米,橋體高度接近百米,於1982年1月開始籌建,至1985年1月建造完成,屬罕(井)東(坡)運煤專線的一段。建成之後,陝西日報曾做過專門的報道,題頭好像就是「中國第一座黃土基大橋」字樣。
呵,我白水大地,眾多的全國第一中,原來還有這座橋!不得不說,這又是一樁令人驕傲的事。時光已過三十年,三十年來,這橋為白水百姓提供了多少方便!糧食、水果、煤炭、行人、車馬,等等,各色人員和物資的運送,都賴以這座橋的修建完成。就是放到今天,這座橋已安全使用三十多年這個角度來說,也是值得我們所有白水人記住的事。假如有一天,你同我一起來到杜康溝,我也會指着這座橋,大聲給你說,看,中國第一座黃土基大橋!八零橋:在這裡,有我溫暖的過往
我二姑的家所在的靳家河村,是我小時候常去的地方。二姑疼我和弟妹。年節時分,我與弟弟妹妹在父母的帶領下,常去看望二姑,二姑總是想着辦法變些好飯款待我們。後來,我們弟兄姊妹逐漸長大,有時就幾個小孩一起相伴着,跑去二姑家玩。去二姑家需要二十多里路,但有二姑的疼愛,也就不嫌路遠。記得每次去二姑家玩,總有表哥或表姐,或是比我還小的表妹,領我和弟弟(妹妹)去到「土黃溝」里玩耍。今天想來,這「土黃溝」應當是鄉民將「杜康溝」叫轉音了,這明明就是今天的杜康溝嘛!現在回憶起來,到底當時還小,都說不清三番五次的去「土黃溝」里倒究看了些什麼。
模模糊糊記得,下溝去,要走彎彎曲曲的柏油路,偶爾有一輛班車從我們身邊駛過,嚇得一夥小娃趕緊跑到路邊土崖下躲避。溝底似乎有一條小河,河上有橋,班車就從那上邊過,「嗶嗶嗶嗶」地響着喇叭,爬上了對面的塬頂,跑得沒影了——饞得我想坐車。也記不得溝底是否有廟堂亭閣或相關造酒的遺留,也根本沒有誰給我說過關於杜康,關於杜康酒的故事。好像已經是到了我上初中,約略知道「土黃溝」真名其實是「杜康溝」,這溝里飄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縷酒香。這時,我才模模糊糊意識到這條溝的不大平常。
問父親關於杜康溝的故事,父親說杜康三杯酒劉伶醉三年,說曹操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詩句,說杜康溝里的泉水聞着有酒香……於是,愚魯遲鈍的我,才真正逐漸走近杜康,走近中國白酒,並由此而慢慢知道我大好白水有倉頡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碗、蔡倫造紙的四大文明,慢慢知道我大好白水的山川風貌習俗流傳。從此,延伸開去,漸次擴展,漸次深入,喜歡讀文寫字,喜歡酒里的豪情與文采,喜歡大地上萬物生長,喜歡品嘗萬物生髮而出的萬千滋味。
我的認識里,杜康溝,是開啟我文明意識,增加我文化修養的起源地。溝里這座橋,是我由懵懂而至明晰的不期然通道。當我又一次地站在橋頭,撫摸橋頭石柱上刻着的「一九八零年八月重*(當為「修」或「建」,掩於土中,不忍破壞現有狀貌,只做猜想)」字樣的時候,杜康河水猶自從橋下緩緩流過,杜康酒的香味濃濃淡淡地飄過。童年往事歷歷在目,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們都在經營各自的生活,見面總是很少;我親愛的二姑,已於今年春上走了,世上又少了一位疼過我的老人……但我總記得,上世紀,八零年前後,在這裡,有着我溫喛的過往。
靳公橋:女得康寧,百姓受益現在我們所能知道的,杜康溝里最早的橋樑,當屬老百姓口口相傳的「靳公橋」。明代,杜康河西岸,塬上,靳家河村,一戶靳姓人家,家業興旺,家道殷實,人稱靳公。這靳公,有愛女許配給了河西塬上漢積村一戶人家,門當戶對。快要結婚時,遇到了一點小難題。
平時的杜康河水不甚寬闊,也不算太深,一般的過人過物,一條渡船即可。但這有錢人家嫁娶,排場大,自不必說,要用到的車馬轎子各色物品以及來往親朋,林林總總加起來就不是一條小小渡船可以裝運得了的。繞道,是不可能的——南面是不見盡頭的深溝;北面跑堯禾去了。這不管是男方娶還是女方嫁,都很不容易。但結婚這事,講究個紅火熱鬧,也講究個利利索索,總不能拖拖拉拉結個四五天吧?這世間,有人說,錢能解決的事都不是難事。過河這事,難得倒窮漢,難不倒靳公。靳公財富滾滾,愛女心切,兼之平時又為人大氣,想着乾脆給這溝里修個橋算了,既能方便嫁女,也好有利百姓。
靳公體諒男方家裡娶妻花費頗大,也不叫人家破費,自己迎來造橋方面的能工巧匠,讓儘快造出一座好橋,好讓女兒體體面面風風光光的完成婚事。接下來的事自不必多說,橋成,婚事圓滿。這橋也留了下來,供兩岸百姓免費通行。於私,靳公很好的嫁了女兒,女兒一生富貴康寧,幸福美滿;於公,靳公為兩岸百姓帶來了福利。百姓無勞無功,而受此利益,為感念靳公恩德,便尊稱此橋為靳公橋。如今,我們實地探訪靳公橋,依稀可見一些遺蹟。由於年代久遠,這橋早已廢棄不用;又兼風雨浸蝕,荊棘叢生,樹木掩映,沒有人指點,找尋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但歷史的味道也許就在這裡。
幾百年的風吹雨蝕之下,橋面現存不足二十米,最窄處僅僅一尺有餘,最寬處也似不足一米。小心避開野棗枝杆上堅硬的細剌,慢慢走過破敗的靳公橋,竟沒有荒涼之感,仿佛還正在走向明朝,走在靳公嫁女的那年那月,望得見婚嫁兩家的喜氣洋洋,望得見兩岸百姓的喜笑顏開。下到橋底,橋的側面,一綹綹當年修橋時所用的條磚,錯落參差,一半在時光里沉睡,一半在歲月里歌唱。橋下現存一眼過水涵洞(據說當時共有三眼),南北約四米,東西約二米,當地砂質石條砌就,雨季尚存泄洪功能。涵洞緊頂上,一棵大樹,皮皴根裂,仍舊朝着藍天,奮力向上,如這方百姓,堅勁頑強。
這個下午,秋陽溫煦,秋風輕柔,我們走過靳公橋,走在橋下河邊叢生的秋草里,腳步似有金鐵之聲,前人的義舉給了今人以榜樣,今天的我們也該不負前人的期望,代代有理想,人人得安康。靳公橋,我的尋訪里,有天地久長,敬畏入心。杜康溝,是中國最早出美酒的地方;這些橋,是美好人們生活的必要事物。從杜康時代到現在,人們都在為前行而努力。酒是精神,是創造;橋是溝通,是見證。它們,都在造福人類。有些橋成了風景,有些橋成了歷史,有些正在成為現實,成為未來。未來,這些橋,這些橋相關的種種人事,也都將成為後人的記憶。即使若干年以後成為廢墟,也還一定記錄着人們的曾經的所有一切。
就在這一代又一代人的相繼努力下,人們奮力前行。——今天,我們來到杜康溝,嗅聞到美酒的醇香,觸摸到歷史的餘溫,感受到時代的氣息,都是有可能的事,也是美好的事。
後記:現在的杜康溝里,還有一座「躍進渠」導洪橋,和正在修建的342國道跨溝橋。由於我之寡見少識,恐怕寫來粗鄙難讀,辱沒橋之應有風采,姑且留待賢者後以記之為盼。[1]
作者簡介
閆楊虎,文學愛好者,文字里修行,文字里美好,文字里走着芳香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