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波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邁克爾·波特 |
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1947—),男,哈佛商學院大學教授(大學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是哈佛大學的最高榮譽,邁克爾·波特是該校歷史上第四位獲得此項殊榮的教授)。邁克爾·波特在世界管理思想界可謂是「活着的傳奇」,他是當今全球第一戰略權威,是商業管理界公認的「競爭戰略之父」,在2005年世界管理思想家50強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
簡介
1983年被任命為美國總統里根的產業競爭委員會主席,開創了企業競爭戰略理論並引發了美國乃至世界的競爭力討論。他先後獲得過大衛·威爾茲經濟學獎、亞當·斯密獎、五次獲得麥肯錫獎,擁有很多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32歲即獲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之職,是當今世界上競爭戰略和競爭力方面公認的權威。他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後獲哈佛大學商學院企業經濟學博士學位。他擁有瑞典、荷蘭、法國等國大學的8個名譽博士學位。邁克爾·波特博士獲得的崇高地位緣於他所提出的「五種競爭力量」和「三種競爭戰略」的理論觀點。作為國際商學領域最備受推崇的大師之一,邁克爾·波特博士至今已出版了17本書及70多篇文章。其中,《競爭戰略》一書已經再版了53次,並被譯為17種文字;另一本著作《競爭優勢》,至今也已再版32次。 波特博士的課已成了哈佛商學院學院的必修課之一。邁克爾·波特的三部經典著作《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被稱為競爭三部曲。邁克爾·波特對競爭情有獨鍾,他的第一部廣為流傳的著作是1980年出版的《競爭戰略》(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這本書如今已再版63次,它改變了CEO的戰略思維。作者在書中總結出了五種競爭力:它們分別是行業中現有對手之間的競爭和緊張狀態、來自市場中新生力量的威脅、替代的商品或服務、供應商的還價能力以及消費者的還價能力,這就是著名的"五力模型"。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之中,只有靈活運用戰略才能勝出,因此,波特為商界人士提供了三種卓有成效的戰略,它們是成本優勢戰略、差異化戰略和縫隙市場戰略。公司應視具體情況和自身特點來選擇戰略方針,同時還應該考慮連接產品或者供給的系列信道,波特首次將這種信道稱為價值鏈,他在每一條價值鏈上區分出內部後勤、生產或供給、外部物流及配送、市場營銷及售後服務等五種主要的活動,而每一項活動都伴隨着各自的派生活動,每一家公司的價值鏈相應地融入一個更為廣闊的價值體系。
評價
波特認為,在與五種競爭力量的抗爭中,蘊涵着三類成功型戰略思想,這三種思路是:1、總成本領先戰略;2、差異化戰略;3、專一化戰略。波特認為,這些戰略類型的目標是使企業的經營在產業競爭中高人一籌:在一些產業中,這意味着企業可取得較高的收益;而在另外一些產業中,一種戰略的成功可能只是企業在絕對意義上能獲取些微收益的必要條件。有時企業追逐的基本目標可能不止一個,但波特認為這種情況實現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為有地貫徹任何一種戰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並且要有一個支持這一戰略的組織安排。(波特在這方面的思想與小錢得勒是一致的。)如果企業的基本目標不只一個,則這些方面的資源將被分散。專一化戰略是主攻某個特殊的顧客群、某產品線的一個細分區段或某一地區市場。正如差別化戰略一樣,專一化戰略可以具有許多形式。雖然低成本與差別化戰略都是要在全產業範圍內實現其目標,專一化戰略的整體卻是圍繞着很好地為某一特殊目標服務這一中心建立的,它所開發推行的每一項職能化方針都要考慮這一中心思想。這一戰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業務的專一化能夠以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為某一狹窄的戰略對象服務,從而超過在較廣闊範圍內競爭的對手們。波特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是公司或者通過滿足特殊對象的需要而實現了差別化,或者在為這一對象服務時實現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這樣的公司可以使其贏利的潛力超過產業的普遍水平。這些優勢保護公司抵禦各種競爭力量的威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