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過香積寺 王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過香積寺
圖片來自大眾網

過香積寺是一首五言律詩,為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山中古寺之幽深靜寂。此詩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側寫周圍景物,來烘托映襯山寺之幽勝。

原文

王維〔唐代〕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譯文

不知香積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數里,就進入了白雲繚繞的山峰。

古木參天卻沒有人行路徑,深山裡何處傳來古寺鳴鐘?

流泉被聳立的危石所阻而發出幽咽的聲音,夕陽的餘暉灑落在蒼翠的松林上,更顯清冷。

日暮時分,獨自在空寂的潭邊,安禪入定以治伏塵俗的毒龍。

賞析

  這是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山中古寺之幽深靜寂。此詩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側寫周圍景物,來烘托映襯山寺之幽勝。最後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禪理的高深,領略寧靜之幽趣。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詩歌構思奇妙、鍊字精巧,其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來被譽為鍊字典範。

  詩題「過香積寺」的「過」,意謂「訪問」、「探望」。既是去訪香積寺,卻又從「不知」說起;「不知」而又要去訪,表現出詩人的灑脫不羈。因為「不知」,詩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行不數里就進入白雲繚繞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寫人入雲峰,實際映襯香積寺之深藏幽邃。還未到寺,已是如此雲封霧罩,香積寺之幽遠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寫詩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見和耳聞。先看三四兩句。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又飄來一陣隱隱的鐘聲,在深山空谷中迴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層迷惘、神秘的情調,顯得越發安謐。「何處」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絕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覺鐘聲從何而來,只有「嗡嗡」的聲音在四周繚繞;這與上句的「無人」相應,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徑而無人行,聽鐘鳴而不知何處,再襯以周遭參天的古樹和層巒疊嶂的群山。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兩句,仍然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寫聲寫色,逼真如畫,堪稱名句。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在這裡下得極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粗看極謬,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餘暉塗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不能不「冷」。詩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什麼也沒有」。王維詩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見人」、「空山新雨後」、「夜靜春山空」之類,都含有寧靜的意思。暮色降臨,面對空闊幽靜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徹的潭水,再聯繫到寺內修行學佛的僧人,詩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累累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佛法可以製毒龍,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慾念啊。「安禪」為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裡指佛家思想。「毒龍」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詩採用由遠到近、由景入情的寫法,從「入雲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積寺,最後則吐露「安禪製毒龍」的情思。這中間過渡毫無痕跡,渾然天成。詩人描繪幽靜的山林景色,並不一味地從寂靜無聲上用力,反而着意寫了隱隱的鐘聲和嗚咽的泉聲,這鐘聲和泉聲非但沒有沖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鳥鳴山更幽」的境界。

  王維晚年詩筆常帶有一種恬淡寧靜的氣氛。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於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國維謂「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詩的前六句純乎寫景,然無一處不透露詩人的心情,可以說,王維是把「晚年惟好靜」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寫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後「安禪製毒龍」,便是詩人心跡的自然流露。

創作背景

  香積寺是中國淨土宗的祖庭,唐高宗永隆二年(680)建。此詩是王維訪香積寺時創作的。清康熙年間編纂的《全唐詩》中,此詩下註:一作王昌齡詩。但現代學者一般認為的王維所作。

簡析

  《過香積寺》是一首五言律詩,為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山中古寺之幽深靜寂。此詩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側寫周圍景物,來烘托映襯山寺之幽勝。詩人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禪理的高深,領略寧靜之幽趣。全詩構思奇妙、鍊字精巧,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