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過年(陸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過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過年》中國當代作家陸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過年

時間總是快的讓人猝不及防,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頭又是一年。2024年春節又臨近啦。小時候老盼着過年,那時候物質匱乏,過年小孩子有新衣穿,過年小孩子有大魚大肉吃,過年小孩子有零食吃,過年小孩子可以玩鞭炮,過年小孩子可以收壓歲錢.....

過了臘八,大人們就開始張羅着辦年了。首先是奶奶開始炒年貨了,苕殼子、玉米子、米皮、玉米皮、蕎麥皮、蠶豆、豌豆,最後炒花生。奶奶從早上開始一直炒到晚上,她背有點微駝站在柴火灶旁,系上洗舊了的海軍男色圍裙,用黑色的沙粒在柴火鍋上慢慢的翻炒着。那時的我十來歲了,給奶奶當下手,專門燒火,別看燒火,這也是個技巧活兒,火不能燒太大,也不能太小了,如果火燒大了,外面就糊了,裡面沒有熟,火太小了,東西就炒不脆。花生最後炒,不讓我們吃,那個年代,花生是最好的零食,過年用來招待家裡拜年的客人所用。

接着,是母親去集市上買回來很多布,準備給我們姊妹五個做過年的新衣服。預約好裁縫,日子到了接她到家裡,給我們量身做新衣服。當時我們個兒都不高,衣服做的很大,說是可以多穿幾年。到了三十晚上吃過年夜飯,母親燒了一鍋熱水,讓我們一個個的洗澡洗頭,臨睡前,母親會把新衣服套好,讓我們試試,試着新衣服,別提多高興。

開心的事是玩鞭炮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不僅象徵着喜慶,也預示着過年了。我的童年時很幸運的,平時除了上學外,我們還幫着大人分擔家務活,哥哥們負責全年的柴火,每到放暑假的時候,他們三兄弟就上山砍柴,一個暑假,哥哥們砍的柴可以塞滿家裡的樓。因為過去的房子都是零三的平房,底下是住人屋,頂樑上都是木質的,裝上木板,用木梯子爬上去,可以放柴火、糧食等等。我的任務是燒柴火做飯,那時買不起玩具。夏天港里摸魚,冬天雪地捕鳥都是二哥的拿手活兒,隨時把我待在他左右。只有過年的時候,大人們給我們買些鞭炮。記得有大掛鞭,小掛鞭,一百頭的,三百頭的等,我們小心翼翼的把這些掛鞭拆開,變成一個個小炮,然後再一個個的去燃放,目的就是慢慢的享受着零零的掛炮。左手拽着幾個小炮,右手點着一根香,一一燃放。當小炮點燃後,需要掌握好燃放的時間,早扔出去就會變成啞炮,必須在小炮即將爆炸的一瞬間扔出去,這樣才可以換來叭叭的鞭炮聲。這才是兒時濃濃的年味兒。

接下來就是母親置辦年貨,平常吃的品種少的可憐,平常一般三個菜,用陶缽子盛着,一缽子南瓜,一缽子醃菜,一缽子蘿蔔。過年就不一樣了,母親想着法子為我們姊妹五個準備豐富的食物。有燙豆絲、做高粱粑、米粑,還有打糍粑,打豆腐、炸藕丸子、蘿蔔丸子、肉丸、魚炸、豆腐果、蕎麥皮子、米皮子、玉米皮子等等,可見吃的是很多吧。燙豆絲,在頭一天晚上,把米洗乾淨,浸泡好,第二天用水桶挑着去隔壁奶奶家用磨子磨。磨時不能只放米,還要帶水,放入磨子裡磨,磨出來濕濕的米漿,流入磨子底下的放好的木盆子裡。母親推着磨子,我還是當助手,往磨子裡小圓孔里用勺子舀米放入,配合着母親,做好前期的工作努力着做一名能幹的「小幫手」。這些都是很費工的活,一旦米磨了一個上午,吃過中飯,我們就開始下步工作。母親用洗乾淨的長方形不鏽鋼的盤子、毛刷、筷子、簸箕,還有柴把。我負責燒火,母親在柴火鍋里倒入了大半鍋的水,我在灶中加柴生火,棚柴火焰高,把火燒的大大,鍋里的水很快燒熱,只看見看見蓋上木蓋上四周冒着白色的氣。母親揭開鍋蓋,用刷子在方形盤子裡四周刷上一層油,這樣不會粘上,用勺子舀好米漿,沿着方形盤子四周放入米漿,均勻的在方盤內流入,再放入燒熱的水上面,方盤像一艘「小船」漂浮在鍋鍋裡面。很快,白米漿變成了米白色的豆絲皮。母親手很麻利提起燙好的一塊,又放入另一塊進去,用一隻筷子把已熟的豆絲皮四周一划,迅速的捲起豆絲皮,放入準備好的簸箕上,後面一直重複的做着這些動作,紙直至豆絲皮全部燙好。

高粱粑和米粑做起來也是個細活兒,用高粱拿機子碾成高粱粉和米粉子,用篩子慢慢的篩一遍,把粗糙的倒出來。再用大盆子把米粉子、高粱粉子調成麵團,揉均勻。用乾淨的蒸布把面蓋好。用竹子做的蒸摺子鋪上已打濕的蒸布,鍋里放入少量的水加熱。然後將麵粉扯成小劑子,用手搓成光光滑的小圓球,將小圓球按壓成小餅,然後放入針布上,擺放整齊,摺子放滿就放入已經加熱的鍋中,燒大火加熱,蒸個二十多分鐘就熟了。我們小孩子喜歡吃剛剛蒸好的米粑粑和高粱粑粑,然後蘸上白糖,咬上去軟軟的糯糯的,美味無窮。

接着是打糍粑。先把糯米洗好,裝進木製的水桶里泡着,柴火鍋里放水加熱,用木質的甑放進鍋里,用泡好的糯米放進甑里,蓋上木蓋子加熱蒸熟。蒸熟糯米飯用盤子把它盛起來,放入已經準備好的石臼里。爸爸和叔叔等幾個男子漢,用杵槌舂石臼里的糯米飯,三個人你一下,我一下,他一下,很有節奏的舂着,還不時的喊着一二一,石臼里的糍粑差不多要搗個把小時,直至沒有米粒為止。這確實是一個力氣活,父輩們都幹勁十足。最後,母親把搗好的糍粑用打濕的蒸布包起來,放入簸箕里,扯成一小團一小團,粘上黃豆粉和白砂糖,分給大家,扯在手裡吃着又香又甜的糍粑,心裡美滋滋的。後面母親又把那把扯好的小圓拍成小圓餅,晾乾放置。隨着時代的變遷,兒時的這些習俗已悄悄淡去。

後面還有打豆腐,炸丸子、翻餃.......最隆重最難忘的的還是那年夜飯。年夜飯是那個年代最重要的一頓晚餐,又稱除夕之夜,團圓夜,守歲,除舊迎新。母親早早的去市場買了些家裡沒有的菜,父親劈柴生火,母親開始洗菜、切菜、燉、鹵做好準備工作。只見父母親在廚房裡忙忙碌碌的身影。母親非常有本事,做啥都是能手。年夜飯我們就不幫忙了。到了下午五點左右,一道道香噴噴的菜炒好了,用大臉盆裝的大鯉魚年年有餘、紅燒肉紅紅火火、燒雞、香菇炒肉、肉丸子團團圓圓、燒豬蹄兒、竹筍炒肉節節高、黑木耳炒肉、粉蒸肉。清炒菜苔,一共是十個菜,象徵着事事如意。記憶最深刻的還是母親做的年夜飯那盤紅燒肉,母親用五花肉用水洗乾淨,放入鍋中加水,加入鹽,煮到用筷子處進去軟軟的,就拿起來切成塊狀,倒入鍋中,放入八角、茴香、醬油,用小火慢慢的燉,最後倒入切好的大蒜起鍋,吃起來軟軟的又又很Q彈,肥而不膩,至今回味無窮。菜做好了,父親開始把菜端到堂屋的八仙桌子上,擺好碗筷倒入,倒上白酒和香檳酒,還用一個小陶壺為爺爺溫酒。父親和哥哥們開始點放鞭炮,團年飯開始了,年也開始了。我望着一桌子香噴噴的美味佳肴,急不可待的,想立刻用筷子去夾。父親和爺爺沒有動筷子,我們任何人都不能先吃。父親終於提杯了,我們一起舉杯,辭舊迎新,相互祝福。外面的炮聲轟隆隆的不斷,除夕之夜,萬家熱鬧非凡。飯吃到中途中,爺爺笑眯眯的給我們發壓歲錢,每人發一張紫色的五角錢,我們接過爺爺的壓歲錢嘴巴笑得合不攏。除夕之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聊着,笑着,祝福着......這才有年的味道。

隨着時代的變遷,我們也逐漸長大,父親已經老了,母親已經不在了。生活水平也不斷的提高,思想和觀念也都在慢慢的改變。當今的年,物質非常豐富,要啥有啥,想吃啥就有啥,但是,再也吃不出童年的那種年的味道。那時候的年,既有年味,又有家的味道,更有親情的寄託...... [1]

作者簡介

陸續,1974年3月生於湖北黃石陸柏林灣,在詹愛宇社區工作,愛好運動,旅遊,朗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