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過場(李學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過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過場中國當代作家李學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過場

這裡所說的過場,不是虛意上的「走過場」,是一個特定詞組,專指莊稼人備場、打場、揚場、收場的一連串的一個動態過程(場,chang音「長」,讀二聲)。

過去種莊稼,村村戶戶有場院,在豆莢飄香抑或麥穗金黃到來之前,拾掇場是一大農活。先用役牛或驢騾套上耙犁,由經驗老農——農村叫「把式」的,腳踏犁耙,吆喝着牲口把場虛土來來回回耕起二寸,然後灑水澆勻,晾曬一段時間後,一般在半干不干之際,再由老農執轡牲口牽動碾磙——即碌碡,一遍一遍細細碾軋,直到場平整細滑為止,這個過程叫「備場」。備場有講究,一般備在近水區,一來備場方便,二來易於防火

莊稼歸場,緊接着是攤場晾曬。一般是早攤場、晚收場,靠中午陽光曝曬、烘乾。彼時立於場畔,可以聽到莊稼棵「啪啦!怕啦」炸響。這個過程叫「曬場」或「曝場」。由專人在場院裡「翻場」——即用木杈或鐵杈翻挑晾曬。大概一場莊稼曝干需要2——4天,黍麥約需1——2晌,豆莢約需2——4天。

莊稼曝干後,下一道工序是打場。打場一般是把式頭頂草帽,幾架牲口同時牽拉碌碡在太陽下分片一圈一圈來來回回滾壓,前邊軋,後邊挑,碾下的顆粒收了,再曬禾棵,一晌後再軋二遍三遍。一般三場過後,禾棵上的顆粒也幾至脫盡了。這個過程叫「打場」或「軋場」。

脫盡的顆粒,金山似的堆積在場院裡,其間摻雜着很多細微雜質——草芥、殼皮、屍蟲,還需進一步「去粗取精」。這個「去粗取精」的過程就叫「揚場」了。看好颳風的天氣,一般是清早抑或是晚半晌,天起了風,風稍大點好,把式手握木杴——又稱「揚杴」,「欻」地一聲鏟進糧堆,手起杴揚,一杴一杴籽粒好似散開的水簾,順風在半天空中漂浮起來,重的籽粒撒落於近旁,輕飄的浮皮飄落於遠處,這叫「殼粒分家」。揚場是一種技術,譬如,鏟糧的量不多不少,多了揚不好,少了浪費工時;揚場的角度不能偏了斜了,力度不能大了弱了,一切都拿捏一個「火候」。

揚場之後,又進入一二天的曝曬——籽粒的晾曬,亦即最後一道工序——「收場」。將「收成」裝入麻袋運回糧倉——這叫「顆粒歸倉」;將剩下的殼皮運進牲口棚作飼料,將秸稈垛成柴垛以備他用。一切場活淨盡,滯留下的僅是一個平潔如鏡的場院了。

過場,是老農活,莊稼人最基本的「技藝」。時下一體化大型收割機、脫粒機,一切都現代化了,但,到農村去,還是能看到場院的,不過場院小了,「過場」亦失卻了原來的那種意義。[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