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遷西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遷西縣,隸屬於河北省唐山市,地處燕山南麓、長城腳下,京津唐承秦腹地,縣域面積1439平方公里,呈「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自然格局,下轄17個鄉鎮、417個行政村,1個街道辦事處、11個居委會,總人口41萬,政府駐地景忠東街21號。

遷西縣建於1946年,因析遷安西部置縣而得名,遠在五、六千年前,這裡已有人類繁衍生息。

遷西是燕趙文化、灤河文化的發祥地,有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西寨遺址,有現存最完整的明長城磚窯和保存最完好的榆木嶺長城,宋哲元張自忠等名將在喜峰口與日寇殊死搏鬥,李運昌李中權等先輩在此打響冀東抗日暴動第一槍,抗戰文化、長城文化、薊鎮文化、古岩文化交織融合。

京秦高速遷西支線與京哈高速公路唐津高速公路、唐承高速公路、唐曹高速公路、唐港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連接成網,1-2小時可直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天津濱海機場、唐山三女河機場和天津港、秦皇島港、曹妃甸港、京唐港4大港口;即將開工建設的赤峰至曹妃甸高速公路,與同期建設的京秦高速公路二通道在遷西城南交匯,境內大秦鐵路橫貫東西,唐承鐵路縱穿南北。

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470.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8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6億元。

遷西是著名的中國板栗之鄉、國家園林縣城、全國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和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2018年12月16日,遷西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稱號。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遷西縣共轄17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417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41萬人口。

遷西縣各鄉鎮名稱分別是:興城鎮三屯營鎮金廠峪鎮灑河橋鎮東荒峪鎮太平寨鎮羅家屯鎮新集鎮灤陽鎮、白廟子鄉、上營鄉、漢兒莊鄉、舊城鄉、漁戶寨鄉、尹莊鄉、東蓮花院鄉、新庄子鄉。辦事處名稱:栗鄉街道辦事處。

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遷西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山脈東段,古長城南側,地理位置為北緯39°57'─40°27',東經118°06'─118°37',北沿長城一線與寬城相望,西與興隆、遵化接壤,南與豐潤、灤縣相連,東與遷安、青龍為鄰。總面積1439平方公里,南北長度51公里,東西長度39公里,周邊界長256.4公里。

地形地貌

遷西縣位於燕山沉降帶東段南緣,境內層巒拔地,河川縱橫,其地貌特徵呈典型的低山丘陵景觀。海拔大於500米的中低山31.91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2%;海拔300─500米的低山322.532平方公里,占22.4%;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701.191平方公里,占11.5%;河漫灘等堆積河谷及平原219.485平方公里,占15.2%。全縣地勢為四周高、中間低、向中間傾斜。縣內地勢最高為海拔831.3米,最低為海拔70米,相對高度差761.3米。按坡度分類,25度以上的面積418.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9%;15─25度的面積289.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0%;5─15度的面積40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8%;5度以下的面積327.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3%。境內有灤河、灑河、長河、清河、橫河、還鄉河六條主要河流。全縣流域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溝谷共計89條,除還鄉河及其支流外,全縣80%的流域面積為灤河水系。

氣候情況

遷西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乾濕季節明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0.1℃,七月份平均氣溫25℃,1月份平均氣溫-7.8℃,氣溫年較差為32.8℃。初霜期10月初——11月初,終霜期4月初——4月底,無霜期一般為183天,最長可達209天,最短只有161天。年太陽輻射總能量為127.036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705.9小時,年有效積溫4285.9℃。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04.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066.4毫米,年最小降水量428.4毫米。本縣的降水量在一年之中分配的不均勻,夏季最多,達604.6毫米,占全年的75.2%,春、秋、冬季的降雨量分別占全年的9.3%、13.8%、1.7%,這種不均勻的降水分配極易形成旱澇災害。遷西一年四季都有大風,以春、夏兩季出現頻率最高。全縣多年常見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旱、澇、風、雹等。

物產資源

礦產資源

已探明並開採的各類礦產資源36種,主要有鐵、金、錳、銅等。其中,鐵礦儲量4.7億噸,鋼、鐵、材常年產量1000萬噸,1983年,率先打響了冀東鐵礦群采「第一炮」。

植物資源

境內有林地面積14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3%,位居全省第二位,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圍山轉」工程。

遷西板栗

遷西是聞名世界的中國板栗之鄉。遷西板栗產於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一帶,是河北省傳統特色農產品,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在很多古籍上都有記載。遷西板栗外形玲瓏,呈紅褐色,有淺薄蠟質層,鮮艷而富有光澤;果仁呈米黃色,內皮易剝,肉質細膩,糯性粘軟,甘甜芳香,營養豐富。

2008年3月,「遷西板栗」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我國板栗行業第一個地理標誌馳名商標。 2015年,「遷西板栗」榮獲「2015全國互聯網地標產品(果品)50強」榮譽稱號。

遷西栗蘑

遷西栗蘑因其具備全面而均衡的營養和較強的保健和藥用價值,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多年來,遷西縣委、縣政府按照「一產抓特色」要求,依託板栗資源優勢,出台扶持政策,全力推動栗蘑產業快速發展。

全縣有食用菌廠家25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16家,專業公司5家。每年生產以栗蘑菌棒為主的菌棒5000萬袋,產栗蘑1萬噸,產值2億元,「中國栗蘑之鄉」、「全國栗蘑特色小鎮」的殊榮實至名歸。

2017年,「遷西栗蘑」品牌先後榮獲「河北省十佳食用菌知名品牌」、「2017全國十佳食用菌地標品牌和2017全國果菜產業綠色發展百佳地標品牌」榮譽稱號。

優秀企業

伴隨着我國工業化進程步入後期,遷西依託良好的資源優勢,借勢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示範試點創建,打造了「鋼、鐵、能、生、新」五大產業板塊,培育了一批行業龍頭和領軍企。

津西集團成為全國最大的H型鋼生產基地,填補鋼板樁和超大H型鋼產品國內空白。

瑞兆激光成為全國機電再製造行業的旗艦標杆,正在朝着百億級產業集群邁進。

景田飲用水北方生產基地建設集生物工程、工業旅遊、生產性物流於一體的生態示範性項目。

金信集團新能源光伏玻璃規模效益全國第二,福潤達新型複合材料隨「嫦娥一號」、「天宮一號」飛向外太空。

花鄉果巷田園綜合體成為全國十家、全省家國家試點。

高順京津冀產業基地打造國內領先的工業園區4.0模式。

交通水利

公路交通:京秦高速遷西支線直通縣城,並與京哈、唐津、唐承、唐曹、唐港、沿海6條高速公路連接成網,1-2小時可直達北京首都國際、天津濱海、唐山三女河3座機場和天津港、秦皇島港、曹妃甸港、京唐港4大港口;即將開工建設的赤峰至曹妃甸高速公路,與京秦高速公路遷西支線相連,與同期建設的京秦高速公路二通道在遷西城南交匯;5條省級公路和29條縣鄉公路縱橫交錯,構建了「東西南北通達,公路鐵路互補」的大交通格局。

鐵路:境內大秦鐵路橫貫東西,唐承鐵路縱穿南北,使遷西有了便捷的出海通道和豐富的能源來源。

水利河流:境內有潘家口、大黑汀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和82座中小水庫,及灤河、灑河、長河、清河、橫河、還鄉河6條主要河流,水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11.4%。全縣總庫容35億立方米,可利用的淡水資源1.1億立方米。境內水庫及主要河流水質保持在國家二級標準以上。

灤河:是遷西縣最大的過境河流。境內長67.5公里,流域面積為124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8億立方米。

灑河:是灤河主要支流之一,境內長16.8公里,流域面積13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8億立方米。

長河:位於我縣東北部,境內長50.5公里,流域面積28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2億立方米。

清河:位於境內東部,長18公里,流域面積13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1億立方米。

還鄉河:發源於我縣南部的泉莊村,境內長27.5公里,流域面積19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0.56億立方米。

民俗風情

春節

在民間習俗中,春節是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在農村,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進入了過年階段。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相傳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他要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善惡。過去有「二十三,糖瓜粘」的童謠,人們用糖瓜祭灶神,為的是用又甜又粘的糖瓜粘住灶君的嘴,免得在玉皇面前講人間的壞話。還要供上黑豆、甘草和一碗水,以祭灶君所騎之馬。灶上對聯大都寫「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一種迷信。在生產力和科學都不發達的年代,灶王便成了農民崇拜的對象。建國後,祭灶的習俗已經逐漸斷絕。人們在這天都要「掃房」(也有的地方在二十四掃房),這個習俗由來已久。這天早飯後,人們把屋裡屋外、房前房後徹底清掃一遍,家具、衣服洗滌一新,乾乾淨淨的迎接春節。

過了臘月二十三,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民謠說:「二十四,掃房子(也有說「二十四,寫大字」的);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貼年畫(指年畫、窗花、對聯等);二十九,糊香斗(燒香時用的香斗);三十兒,流油兒(指煉油、燒肉、炒肉);初一,初二磕頭兒(指小輩的給長輩的拜年)」。這些天,人們都忙忙碌碌,準備過年。臘月二十八,家家都在門口貼上大紅醒目的春聯,以此來烘托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表達自己的心理願望。臘月的最後一天是除夕,俗稱「大年三十」。這天,全家老少歡聚一堂,共進豐盛的晚餐。舊時,在除夕之夜有「守歲」的習慣,全家坐在一起,歡歡笑笑,享受天倫之樂。在這新舊年交替之際,辭舊迎新,守歲至半夜,人們還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餃子。取其「更歲交子」(新舊年交替自子時起)之意。這大概是餃子的來歷吧。

陰曆元旦,俗稱「大年初一」。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近些年來,鞭炮、煙花工藝更臻精妙,創製了很多新品種,更給春節增添了歡樂氣氛。初一早晨吃完餃子後,小輩要給長輩拜年,行作揖磕頭禮。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在路上相遇,一般都說「恭喜發財」、「過年好」之類的吉利話。鄉鄰如有不和睦者,也藉此機會消除隔閡。正月初五稱為「破五」,人們都在「破五」前後互相宴請,表示親密無間,友好相處,以此來增進友誼。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它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元宵節也叫「燈節」,本縣在正月十五前後,許多鄉村都舉辦花會,有旱船、中幡、高蹺、秧歌、武會等等。他們都串村演出,演出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熱鬧非常。到了80年代,在文化部門的組織下,元宵節更為隆重。這一天,縣城裡道道花會,接踵而至。到了晚上,還要舉辦放煙火、燈謎晚會、跑花燈等活動,煙花五彩繽紛,花燈別致新穎。縣城的男女老幼、鄉下的青年人等,都擁到街道兩旁飽享眼福。觀看者多達數萬人。 元宵節吃元宵,因元宵形圓音圓,表示「團圓之意」,象徵吃了元宵就一家團圓和睦。元宵或用水煮,或用油炸,吃起來甜糯軟滑,味美可口。

龍頭節

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名曰「龍頭節」。人們傳說,龍王在這天要去天宮領令,準備為民行雨。人們為使一年風調雨順,做「龍皮」(煎餅)、「龍蛋」(粘餑餑)、「龍鬚」(麵條)來供奉它。每到「二月二」,人們總是習慣食用煎餅,粘餑餑和麵條等。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主要風俗是:禁火寒食,祭祀祖先。相傳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悼念亡臣介之推而沿襲下來的一種祭禮形式。近代,在清明節這天禁火寒食的人已基本沒有了,但利用清明節悼亡祭祖的習俗卻一直沿襲下來。人們懷念已故的親人,在墳前燒香上供,在墳頭上壓紙錢,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懷念。建國後,上墳燒紙的習慣逐漸減少。但學生和教師們每年都要去祭掃烈士墓,緬懷先輩的功績,從而受到革命傳統教育,漸已形成了一種新的習俗。 [8]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即「初」的意思;「午」是按干支排列而來,五月正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五」這天人們習慣在門上插艾蒿,包粽子,兒童帶五色線。端午早晨,門上插艾蒿,傳說是唐朝百姓在黃巢起義時為避災難而沿襲下來的。其實,端午插艾,是講衛生的習俗。因為艾蒿具有避瘟解毒之功能。這是一種值得繼承的良好習慣。包粽子,相傳是為紀念兩千多年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本縣的粽子,多用黃粘米、粘高粱米、江米、大棗、豇豆等原料,用葦葉包成菱形。煮熟後蘸糖吃,味美香甜。端午前後,兒童們在手腕、腳腕上系五色線,說這樣可以除病祛災,長命百歲。據說一切邪鬼、瘟神等都怕五色線,人們就把它當護身符了。這個習俗帶有迷信色彩,建國後逐漸廢除了。另外,還有兒童們有胸前戴荷包、剪紙葫蘆貼在門上的習俗,據說它們可以收服瘟災。在本年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過節,稱為「躲端午」。這些習俗也已逐漸廢除了。

乞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民間稱為「乞巧節」。傳說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相見一次,普天下的喜鵲都飛到銀河兩岸,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過鵲橋相會。織女是天宮有名的巧女,婦女們都在這天晚上趁她離開天宮與牛郎見面的時候向她乞求智巧,所以人們稱七月七為「乞巧節」。這天晚上,姑娘、媳婦們打一盆水放在黃瓜架下,傳說能在水中看到牛郎與織女相會的影子。中午,她們往水盆中扔花針,如果花針的影子象棍子,手就拙;如果花針的影子象剪子,手就巧。建國後,這些習俗已不存在。

麻姑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麻姑節",俗稱「鬼節"。相傳,麻姑無兄弟姐妹,她為了侍奉二老雙親,一直未出嫁。到父母雙亡時,她已成了老年人。她感到無依無靠,孤苦伶丁,便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投河而死。鄉親們念麻姑是個烈女,又是個孝女,便把蠟燭插在瓢上,點燃後放在河裡,叫「撒河燈」,為麻姑照亮。同時還為麻姑擺上供品,燒紙錢,以此來表示人們對麻姑的懷念,對後輩子女也是個教育。此習俗建國後已經絕跡。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是「團圓節」。中秋節親朋之間互相饋贈月餅。這時的五穀雜糧相繼成熟,人們為了慶祝豐收,中午要吃一頓豐盛的午餐。晚上要賞月,並吃些西瓜、月餅等圓形的食品,邊吃邊講關於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仙兔搗藥等。外出辦事或遠離家鄉的人,也要趕回家中團聚。新出嫁的閨女和未結婚的兒媳,一般要在八月十六接來吃「餐遺」。

寒衣節

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此時已進入冬季,天氣逐漸寒冷,人們都要換上棉衣,於是想到已故的親人也該換寒衣了。舊時人們有在墳前燒五色紙(剪成衣服狀)的習俗,叫作「送寒衣」,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悼念。此習俗帶有迷信色彩,今已不多見。

臘八日

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相傳「臘八"是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日子。最早是寺院的和尚在這一天煮粥祭佛,後來傳為民間習俗。又一說,此時一年的收穫已經完畢,應祭萬物之神以表農家的心意。臘八這天,家家都要做上一頓「臘八粥」。一般用粳米、小米、高粱、黃米、爬豆(豇豆)、大棗、栗子、花生等原料,煮熟後香甜可口。人們習慣在這天醃「臘八蒜」。將剝好的蒜用醋浸泡,密封起來,20天後,蒜變成綠色,味道極美,是吃水餃的好佐料。舊時,出嫁不久的閨女在媽家「躲冬」,到這天吃過「臘八粥」就得回婆家準備過年了。

旅遊

截至2014年,遷西縣有景忠山、青山關2家國家4A級景區,五虎山、喜峰雄關大刀園2家國家3A級景區,喜峰口長城抗戰遺址成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遷西縣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漁夫水寨被評為國家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喜峰口板栗大觀園等4個景點被評為省農業旅遊示範點。[1]

景忠山

景忠山,位於遷西縣城西北15公里處,三屯營城南,海拔610米,素有「京東名岫」之美稱。

潘家口

潘家口古稱盧龍塞,是一個著名的長城關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李廣北擊匈奴,曹操東征烏桓,均曾由此出塞。唐代詩人戎昱曾在《塞下曲》中寫道:「鐵衣霜露重,戰馬歲年深。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至今。」 [9]

喜峰口

喜峰口位於遷西縣城北40公里處,古稱蘭陘,元代曾名喜逢口,明永樂年間改為喜峰口。其關隘主要由營城、荒城、和關城三部分組成。營城坐落於群峰環抱的一片開闊的盆地間,辟南北東西四門;南門之上,曾懸「喜峰營」石刻匾額。荒城位於營城東北懸崖之上,與營城呈犄角之勢。關城建於營城北約2華里處,出入關須經三道門,故號稱「三關口」。關城正面,曾建有一座高達四丈的敵樓,名曰「鎮遠樓」;後重修,改稱「來遠樓」。

青山關

青山關,又名青山口,位於遷西縣東北角八面峰下。這一帶,地勢險要,長城逶迤,青山疊翠。

大黑汀庫區

大黑汀位於三撫線白堡店段北3公里處的灤河岸邊,1983年因引灤入津工程攔河蓄水,形成了水面面積30平方公里,總庫容達3.3億立方米的燕山平湖——大黑汀水庫。

五虎山山地休閒度假旅遊區

五虎山景區位於板栗之鄉——遷西縣境內。東部毗鄰遷安市,西距縣城30公里。景區包括五部分:夢境莊園、灤河漂流、五虎山康熙獵場、奇石谷生態園、古人類文化遺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