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米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辣米菜(學名:Rorippa indica (L.) Hiern.)是十字花科,蔊菜屬一、二年生直立草本植物,
高可達40厘米,植株較粗壯,莖表面具縱溝。葉互生,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長柄,葉形多變化,
頂端裂片大,卵狀披針形,邊緣具不整齊牙齒,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
花小,數多,細花梗;萼片卵狀長圓形,花瓣黃色,匙形,
長角果線狀圓柱形,短而粗,果梗纖細,種子多數,細小,卵圓形而扁,4-6月開花,6-8月結果。
蔊菜全草入藥,內服有解表健胃、止咳化痰、平喘、清熱解毒、散熱消腫等效;外用治癰腫瘡毒及燙火傷。
藥用價值
全草藥用,有效成分為蔊菜素,內服有解表健胃、止咳化痰、平喘、清熱解毒、散熱消腫等的效用,
外用治癰腫瘡毒及燙火傷;莖葉可做野菜食用或作飼料;
種子可榨油。 全草尚含有有機酸、黃酮和微量生物鹼。[1]
中藥選方
- 藥名:蔊菜,漢語拼音:han cai,英文名:Indian Rorippa Herb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Rorippa indica(L.)Hiern[Sisymbrium indicum L.]、 Rorippa dubia (Pers.)Hara[R.montana (Wall.)Small]。
- 功效分類:清熱藥;利水藥。
- 科屬分類:十字花科。
- 別名:辣米菜、野油菜、塘葛菜、干油菜、石豇豆、雞肉菜、田葛菜、江剪刀草、野雪裡蕻、野芥草、野菜花、山芥菜、獨根菜、山蘿蔔、金絲莢。
-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 歸經:肺經;肝經。
- 功能:清熱利尿,活血通經,鎮咳化痰,健胃理氣,解毒。主治感冒,熱咳,咽痛,風濕性關節炎,黃疸,水腫,跌打損傷等病症。
- 主治:咳嗽痰喘;感冒發熱;麻疹透發不暢;風濕痹痛;咽喉腫痛;疔瘡癰腫;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品加倍;或搗絞汁服。外用:適量,搗敷。
-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和無瓣蔊的全草。
- 採收儲藏:5-7月採收全草,鮮用或曬乾。
用藥禁忌
《上海常用中草藥》:本品不能與黃荊葉同用,同用則使人肢體麻木。
中醫藥理
- 別名野菜子、鐵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綠豆草。
- 來源十字花科蔊菜屬植物蔊菜Rorippa montana (Wall.)Small或江剪刀草Rorippa indica (L.)Hiern.,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曬乾。
- 性味歸經甘、淡,涼。
-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鎮咳,利尿。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瘡,蛇咬傷,疔瘡癰腫。
- 用法用量1~2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 注意:蔊菜不能和黃荊葉同用,否則引起肢體麻木。
-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食用價值
蔊菜,科屬蔊菜為十字花科植物落菜的嫩莖葉。別名,野油菜、碎米菜、辣米萊。
性味歸經,性涼,味辛微苦;人肺、胃、腸經。功效主治,清熱利尿,活血通經,鎮咳化痰,健胃理氣,
解毒。主治感冒,熱咳,咽痛,風濕性關節炎,黃疸,水腫,跌打損傷等病症。
營養成分,每100克蔊菜嫩幼苗含蛋白質3.2克,脂肪0.3克,粗纖維1.3克,
胡蘿蔔素4.15毫克,維生素B20.6毫克,維生素C9.8毫克,
鉀30毫克,鈣28.9毫克,磷4.63毫克,鐵0.47毫克,還含有蔊菜素、蔊菜酰胺等成分。[3]
形態特徵
一、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植株較粗壯,無毛或具疏毛。莖單一或分枝,
表面具縱溝。葉互生,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長柄,葉形多變化,通常大頭羽狀分裂,
長4-10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裂片大,卵狀披針形,邊緣具不整齊牙齒,側裂片1-5對;
莖上部葉片寬披針形或匙形,邊緣具疏齒,具短柄或基部耳狀抱莖。
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小,多數,具細花梗;萼片4,卵狀長圓形,
長3-4毫米;花瓣4,黃色,匙形,基部漸狹成短爪,與萼片近等長;
雄蕊6,2枚稍短。長角果線狀圓柱形,短而粗,長1-2厘米,
寬1-1.5毫米,直立或稍內彎,成熟時果瓣隆起;果梗纖細,長3-5毫米,斜升或近水平開展。
種子每室2行,多數,細小,卵圓形而扁,一端微凹,
表面褐色,具細網紋;子葉緣倚胚根。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田邊、園圃、河邊、屋邊牆腳及山坡路旁等較潮濕處,海拔230-1450米。
參考資料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