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辛冬妹 書里書外讀之「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書里書外讀之「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書里書外讀之「味」》中國當代作家辛冬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書里書外讀之「味」

人出名了,成了名人一類的,回憶就顯得有價值。諸如回憶小時候的生活軌跡,回憶老師、長輩,都是可以成文成章,受到追捧的。事實上,不少人出名之後,也喜歡寫寫童年,寫寫父母兄弟姐妹,寫寫老師,寫寫心緒,寫寫逝去的,以及未來之來的。

最近從網上購得賈平凹先生的兩本著作,一本是《萬物有靈》,一本是《自在獨行》。先生對自己的著作很細心,或者說很用心。打開《萬物有靈》,發現裡面有一幅先生的墨寶:「萬物有靈」。還有幾張先生畫稿製作的名信片。不論先生的用意何為,我是頗為感動的。一幅字,幾幅畫,作為閱讀的禮物,可謂是格外有心的了。

靜靜地給你,慢慢地打開,細細地欣賞,先生的這份情致,是直達人心的。於我,這是讀文之外的收穫了。收到這兩本書,是出我意料的。當時從一個文學公眾號上讀到先生的一篇小文:《生活的一種》,文末有先生著作出版信息,覺得文章美,讀得心裡非常敞亮,便當即下了訂單。不想收到了兩本書,還有先生的「贈品」,豈不樂哉!

早前也從網上購得賈先生的另一本書:《看人》。收入的作品中,《看人》《寫給母親》《祭父》諸篇在《自在獨行》《萬物有靈》中亦有呈現。一篇文章,不同選本都收入,足見賈先生是格外看重的。這便越發激起我的讀欲,三本書輪番讀,即便是一文兩讀或三讀,也不覺其厭。閱讀時,感覺情深、意真,力透紙背。

《寫給母親》,是三讀之篇。在《看人》集中,先生把此文置於集尾,是當作「跋」一類來看待的。這一本集子收入作品的內容,大都是寫人與事的。比如《哭三毛》《再哭三毛》《佛事》《五魁》《名角》等。有名人軼事,也有鄉野凡人之事。賈先生筆下的一些人,一些事,雖然有的是塵封已久,但依然音容清唽,躍然紙上。文字的穿透力,可謂無比巨大。《寫給母親》,讀得人心裡有流淚的感覺:「在西安的家裡,我媽住過的那個房間,我沒有動一件家具,一切擺設還原模原樣,而我再沒有看見過我媽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難受着又給自己說,我媽沒有死,她是住鄉下老家了。」母親在兒子的心裡,永遠是活着的,好像永遠都站在兒子的身邊,一份永恆的溫暖,一種刻骨的母子情深。

《看人》是我讀了幾遍的文章,每次讀的感悟都有所不同。興許,這就是先生為什麼要以「看人」為題作文的。很多時候,我們是不重視「看人」的,走進街市,都是陌生的面孔,匆匆地擦肩而過。就是住在同一棟樓里,同一個單元里,大抵也是很少會真正「看人」的。讀這篇文章,讓我們明白一些道理:「芸芸眾生,眾生芸芸,這其中有多少偉人,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到底哪一個是,哪一個將來是?你就對所有人敬畏了……」「看人」到這個份上,你還會輕視你所看到的人嗎?不僅如此,先生「看人」,還有這樣的感悟:「在街頭上看一回人的風景,猶如讀一本歷史,一本哲學,你從此看問題,辦事情,心胸就不那麼窄了,目光就不那麼短了,不會為蠅頭小利去勾心鬥角了,不會因一時榮辱而狂妄和消沉……」 合上書本,一些句子還在腦海里縈繞,一些思緒漸漸升騰。書里書外,讀與不讀,都有一種別樣的滋味,浸潤着我的人生。[1]

作者簡介

辛冬妹,1965年生於江西萬載。

參考資料

古風初脫(mnbvcxz.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