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籠埔斷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車籠埔斷層(英語:Chelungpu Fault)位於臺灣西部,為一條南北走向的東傾逆衝斷層。集集大地震尚未發生前,已經有地理學者前往當時之臺中縣太平市車籠埔地區進行實地勘察,位置約在光興路以東的沿山地區,於冬瓜山附近發現斷層崖而故名。車籠埔斷層在1999年9月21日的錯動造成集集大地震,世界地震史上少有如此因為一次地震,造成地表如此大範圍的隆起量及約百公里破裂的斷層活動。
地理
車籠埔斷層位於臺灣西部麓山帶,在斷層西側即臺中盆地、八卦臺地、斗六丘陵,有清水斷層、彰化斷層、桐樹湖斷層;在斷層線東側即豐原丘陵、南投丘陵、竹山丘陵,有大茅埔斷層、雙冬斷層、鳳凰山斷層。地震斷層在山麓前緣,也就是山麓與平原的交界處,大多位於錦水頁岩的底部;山麓區內,常位於車籠埔斷層上盤的錦水頁岩層中或是位於卓蘭層的底部。 1999年集集地震時所形成的地表破裂,很多地區在地表上顯現寬廣的斷層帶,地表所見的斷層崖、單斜崖與撓曲崖等,是由主斷層分叉而出、且位於上盤的分支斷層反應在地表的特徵。
範圍
車籠埔斷層,由錯移地層的關係,最早認為斷層向北連接三義斷層,向南連接大尖山斷層;上述3條斷層的下盤均出露頭嵙山層,但是三義斷層上盤出露東坑層(或南莊層),而車籠埔斷層上盤出露錦水頁岩或卓蘭層,大尖山斷層上盤則出露桂竹林層。由鑽井資料顯示,車籠埔斷層北段在其下方有另一條斷層,桂竹林層逆衝於頭嵙山層之上,該斷層雖未出露地表,但延伸至地表的位置約位於三義斷層的斷層跡,兩者的接觸約在豐原附近。至於車籠埔斷層南段則連接鹿寮斷層,並與大尖山斷層的特性有所不同,雖然後者在集集地震時也有活動。
北段
車籠埔斷層北段於廍子坑橋附近穿越廍子坑溪在臺中市石岡區埤豐橋以北,斷層分叉成數條大致平行的小斷層,走向呈現東西向和東北向,傾角大約在40-50度之間,主要型態為走向滑移伴隨逆衝。在埤豐橋以南,斷層逐漸由東北-西南向轉為南北向,地表破裂帶主要沿著麓山帶前緣,斷層依然以走向滑移伴隨逆衝的型態為主。到臺中市霧峰區以南,斷層型逐漸轉變為以逆衝為主,沒有明顯的走向滑移分量,此段斷層傾角在25-80度之間。
南段
在南投以南,斷層的走向滑移分量逐漸出現,斷層傾角在30-60度之間。到南投縣竹山鎮瑞竹以南,斷層型態改以走向滑移為主,傾角大於70度,位移量也逐漸縮小,在南投竹山鎮桶頭逐漸失去明顯的地表變形。 車籠埔斷層,為逆移斷層,以烏溪為界分為2部分:北段約呈南北走向,由臺中市豐原區北陽里向南延伸至霧峰鄉,長約38公里,在1999年集集地震時,石岡以東至苗栗縣卓蘭鎮也形成地表破裂與地面隆起,長約16公里;車籠埔斷層南段約呈南北走向,由南投縣草屯向南延伸至竹山鎮嶺腳附近,長約38公里。在豐原以北,斷層可能連接三義斷層;竹山以南,斷層連接鹿寮斷層與大尖山斷層。
活動
921集集大地震發生在「西部麓山帶」地質區域。西都麓山帶的板塊之所以抬升成山,主要是靠3條逆斷層的加疊作用,由東向西分別是「雙冬斷層」、「車籠埔斷層」與「彰化斷層」。目前地質學家大都認為車籠埔斷層與彰化斷層屬於「活動斷層」,它們都是還會引發地震的斷層。[1]
九二一大地震
但是某些研究指出,集集地震造成的地震斷層並不完全依循車籠埔斷層的斷層面滑動。車籠埔斷層在地表產生了達百公里的破裂面,北起苗栗縣卓蘭鎮內灣、雙崎,南至南投縣竹山鎮桶頭,最大水平和垂直位移量達9公尺和6公尺。在斷層的東側是上新世錦水頁岩和卓蘭層;西側則是更新世頭嵙山層和沖積層。斷層的主要滑動面在近地表大致沿著錦水頁岩或卓蘭層,東側的岩層向西北逆衝。
滑移速率
由車籠埔斷層的古地震研究結果,過去3,000年以來共有7次地震事件造成地表破裂,包括西元1999年、距今365 ± 65年前、距今735 ± 55年前、距今905 ± 15年前、距今1,540 ± 160年前、距今1,805 ± 95年前與距今3,000 ± 160年前;最後6次地震之間的發生時距最小約200年,最長約700年;最早的2次古地震的時距相距約1,200年,可能還有許多次的古地震事件未被發現。車籠埔斷層的長期滑移速率為每年6.94公厘,發震模式屬於時間可預測的再發性模式,以長期的滑移速率來推估車籠埔斷層下次可能的地震時間,約西元2340 ± 95年,車籠埔斷層列為第一類活動斷層。[2]
相關新聞
台灣受到地殼擠壓,造成逆斷層的比例相當高,車籠埔斷層就是逆斷層,是世上少有因為一次地震,能造成地表如此大範圍的隆起量及約百公里的破裂。造成921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沿著西部麓山帶前緣產生全長一百公里的地表破裂,地表從雲林古坑山區(南段)起,向北破裂到苗栗縣卓蘭鎮的內灣(北段)。
從台中豐原埤豐橋可以觀測到強震造成的特殊景觀,強震不只是造成埤豐橋斷落,橋下南端東側的大甲溪河床還因此露出頁岩,地殼抬高6.5公尺,形成落差五公尺的瀑布景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