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中央社羅馬28日綜合外電報導)義大利羅馬一間素負盛名的醫院所公布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變異株Omicron首張「圖像」顯示,這種最早在南非發現的病毒株,突變數量遠比Delta變異株還要多。
- 法新社報導,研究團隊今天透過聲明表示,在這張看似地圖的3D「圖像」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Omicron變異株的突變數量遠比Delta變異株還要多,尤其集中在與人類細胞互動的蛋白質中的一個區塊」。
軀體(Body),意思是指身體;身分。
- 軀幹肢體。【例】大致來說,昆蟲的軀體可分為頭、胸、腹、足四部分。
- 軀體形式障礙(somestheticdisturbance)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症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徵的神經症。
- 軀體神經系統其中的神經種類既有腦神經也有脊神經,和內臟神經系統共同組成脊椎動物的周圍神經系統。
- 軀體神經系統與骨骼肌的自主(有意識的)控制有關。
- 軀體神經系統的神經包括傳入神經、運動神經(傳出神經的一種)以及混合神經。
- 身體。《後漢書.卷五十一.陳龜傳》:「雖歿軀體,無所云補。」
- 在一隻大箱子裡發現了受害者遭肢解的軀體。
- 軀體是有形的,而靈魂是無形的。
[軀體形式障礙]的實在樣貌
- 當身體出現不適感時,大多數人往往會擔心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會立即選擇就醫。
- 盡管做了全面檢查也查不出原因,身體的不適感也沒有減輕。
- 實際上,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由於軀體形式障礙造成的,那麼什麼是軀體形式障礙?這種疾病是怎樣引起的?又該如何護理呢?
- 「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以持久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症狀為特徵的精神障礙。
- 患者在醫學檢查時毫無異常,常常是由於焦慮和抑鬱情緒等心理問題造成身體不適,實際上並沒有生理指標的異常,但是不適的感覺確實存在。
- 患者對身體不適的症狀堅信不疑,故而反復就醫。
- 疾病的發病原因還不是很明確。研究表明,可能與心理社會因素及生物學因素有關。
- 如曾經受過精神創傷,生活中缺乏人關心,或者具有敏感、過度關注軀體症狀和自身狀況的性格特點。
- 據浙江在線介紹,這種病症多發於女性群體,發病年齡段多為30歲以下,病程至少持續2年以上,大多數臨床常見症狀表現為反復出現軀體不適和疼痛,如頭痛、腹部不適、其他部位疼痛、頭暈、心悸、其他焦慮症狀、便秘或腹瀉(腸激惹綜合征)、抑鬱或焦慮等。
- 那麼對於軀體形式障礙患者,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 首先要注重心理治療,心理治療主要是讓病人知道這個病到底是怎麼回事,然後避免病人對這種疾病產生誤解和恐懼並且幫助病人分析發病原因。
- 藥物治療也是有必要的。
- 藥物治療能夠打破患者情緒和軀體症狀之間形成的惡性循環,患者的軀體症狀減輕了,情緒就能得到改善,形成新的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 患者家屬也在治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專家表示在軀體形式障礙治療過程中,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
- 家人一定要認識到患者不是故意裝病,要理解患者的感受和處境,接納患者的不良情緒,避免與其發生正面沖突,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及心理壓力。[1]
[軀體形式障礙]的應有的認知
- 在眾多的心理疾病中,這算是一種相對比較輕的心理障礙,通常表現為多種多樣、經常變化的軀體症狀,可涉及身體的多個器官。
- 比如腹痛、噁心、腹脹、脹氣,嘴裡無味,嘔吐或反胃,大便次數多、稀便等;或是胸悶氣短,胸痛;或是排尿困難或尿頻;或為皮膚症狀;以及疼痛症狀如:肢體或關節疼痛、麻木、刺痛感等。
- 患者常存在一定的抑鬱和焦慮情緒,經常伴有社會適應、人際關係及家庭關係方面長期存在的困難或障礙。
- 體檢和化驗檢查等不能發現存在軀體障礙的實際證據。
- 對上述症狀,病人不斷求治,或要求進行各種檢查。
- 但檢查結果往往沒有發現異常,醫生也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卻難以打消患者的疑慮。
- 軀體化障礙緣於消極情緒--是心理疾病而不是軀體疾病,有些軀體化障礙的患者,在患病之前最突出的心理問題通常是自我中心,以及人際關係障礙。
- 就像有個患者,在他幼小的時候,與養父母關係不好,也就是說在人心理髮育的早期,他就沒有學到如何與他人建立、維護一些良性的人際關係,而認為身邊的人都是有敵意的,苛刻的,不友善的,不安全的。因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就會把與養父母那種不良的人際互動模式帶到新的人際交往中。
- 這樣的結果就是,在內心深處他看誰都像他的養父母,都覺得別人虧欠他、對不起他或者不夠好,因而容易挑剔、指責、抱怨別人,讓人覺得很難相處。
- 而惡劣的人際關係又讓他的內心孤獨、鬱悶、煩躁、憤怒。於是他的內心不再和諧,矛盾重重,衝突不斷,壓抑了很多不良情緒。
- 這些情緒由於缺乏通暢的人際關係而難以排遣,於是積聚下來就會轉換成身體的各種不適感,形形色色,游移不定,似有實無,難以擺脫。
- 中醫有個說法,不通則痛,痛則不通,原意指的是如果身體的氣血不通,則會出現疼痛的症狀。這個觀點也同樣適用於心理症狀。
- 一個人在人生早期與父母建立的人際關係,會內化成為其人格的內部關係,並會投射到外在的人際關係當中。
- 如果人格的內部關係是不通暢的,有衝突的,有阻塞的,那麼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係也會是矛盾重重、疙疙瘩瘩。
- 如果這種關係持續處於阻塞的狀態,當事人無法化解,就會轉變成軀體的疼痛症狀,即軀體化障礙。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幼形成的思維模式和人際互動模式,改變起來並非朝夕之功。最主要的是,患者需要有改變的動機,否則醫生再努力也是徒勞。[2]
參考來源
- ↑ 王子喬. 一種查不出原因的「怪病」:軀體形式障礙. 人民網. 2019-09-04 [2021-11-30] (中文).
- ↑ 渡過. 宋崇升:「軀體化障礙」是怎麼一回事?. 每日頭條. 2016-05-16 [2021-11-3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