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蹲着吃飯的年輕人(江戎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蹲着吃飯的年輕人》中國當代作家江戎天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蹲着吃飯的年輕人

下午一點四十分,雨仍然下個不停。那位疲憊的年輕人來到馬路旁,依舊將那隻飯盒放在石墩上。他緩緩摘下口罩,掏出酒精給雙手消毒,便蹲在路邊,開始午餐。雨水落在雨衣上,跳起來的水珠又蹦進飯盒,吃在嘴裡有一絲淡淡的涼意。幾隻麻雀圍着他嘰嘰喳喳,他用勺子將飯灑在不遠處,看着這些小精靈,他嚴肅的臉終於笑了:「吃吧,孩子們」!

今天是二月初八,他不清楚這是他今年以來的第幾次從家裡帶來的午餐。這位名叫杜超的社區網格員,與同事倪林玲一起,擔負着東正街社區325戶居民和23家企業的疫情防控管理和生活服務。自從有了疫情,他們的日常起居發生了巨大變化:每天天不亮起床,杜超給自己做好午餐,倪林玲則煮兩個雞蛋,吃兩片麵包,喝一杯牛奶,以維持十幾個小時的體能消耗。八點整準時到社區,八點十五分,向社區匯報疫情統計和變化,聽取當天工作安排;八點三十分,迅速趕到居民點排查漏洞和隱患;九點整,開始對小區居民的生活物資採購進行統計、歸類。從蘿蔔白菜、油鹽醬醋,到大米麵粉、嬰兒尿布,匯總後分別發給為小區臨時建立的六個不同的「微信採購群」,同時與社區專門負責的同事進行物資及金額對接。十點三十分,開始在平台上對747位居民體溫排查,對遺漏未報的居民,上門排查體溫,忙完這些通常是下午一點半左右。這時候,兩位網格員才疲憊地來到人行道上,蹲下來,吃幾口半冷半熱的飯菜,或者一桶泡麵。

與杜超相比,倪林玲就沒有這麼幸運。她父母在鄉下,她的老公在幾十公里外的醫院做志願者,她只好每天吃泡麵。倪林玲負責1號網格的雜居小區,有40戶居民不通燃氣。6樓的楊文華大爺煤氣用完後給她打電話,倪林玲弄來煤氣,拎着煤氣壇一步一步挪到6樓。有時候加班到天亮。

持續的春雨在朦朧夜幕中,陪伴她從江南到江北。在這段空無一人的路上,她會路過雄偉的葛洲壩船閘,但船閘靜得能聽到自己的呼吸。右邊是一望無際的的江堤,二月的江水已是那麼溫潤,但她無暇品味這份美麗的寧靜,不是悲觀,是沒有心情。

高興的事情還是有的。2月9號是元宵節,這天天氣格外晴朗,氣溫達到15度。84歲的熊奶奶突然給倪林玲打電話,說想喝老母雞湯,這可難壞了她。她只好打電話向做月子的表妹求救,表妹很爽快的勻給了一隻從鄉下帶來的老母雞。她開車到二十公里外的表妹家歸來,依舊路過宜昌至喜長江大橋,卻發現陽光是如此的溫暖,柔柔的春風在她臉上蹭來蹭去,她攏了攏被掠到窗外的秀髮,兩眼突然一亮:江面上三隻鉛灰色的江豚左右排列,躍出水面,江豚的前方閃着一片白色的銀光,無數小銀魚被江豚追得跳出水面,這就是傳說中的江豚捕魚的場面吧。她真想停下車來對一家三口的江豚說:請等等我,讓我來幫你們捕魚吧。晚上十點,熊奶奶端着一罐熬好的老母雞湯送到一街之隔社區服務中心,她熱淚嘩嘩的掉下來,哽咽的叫了一聲「媽」。

這兩位90後網格員管轄的小區,一直保持着「三零」的記錄。但頤仁花園是防控重點,從武漢市區回來的就有28人,是「隨時暴雷」高危區。兩位網格員每天要給這28人個人打N次電話,如履薄冰。

我在這個高危區的窗前靜靜注視這兩位年輕人,其實只是兩個很小的人影。每次午餐不超過12分鐘。吃完飯,就轉身回到小區門衛,幫供貨商卸完貨。這時杜超手機的電已經用完,他熟練的插上兜里的移動電源,分批通知各個樓層下樓領菜。對年老體弱的,他主動將貨物送到家門口。凌晨後總算回到家,他在手機上匯集了未來3天物資採購意向存量品種的變化,一天的任務才算完成。這時,癱在沙發上的杜超才想起給100公里外的鄉下的妻子和剛滿一歲的女兒打個視頻電話。其實,女兒早已入睡。

我和杜超交往不多,有一天晚上10點,朋友給我送口罩,車在半路上拋了錨,讓我去取,被杜超死死地攔在小區鐵門內。他冒着雨從3公里外幫我取回口罩,淋成落湯雞。沒等我內疚的說一聲謝謝,就抱歉的對我說「對不起,如果我不嚴防死守,出了問題,就是千古罪人」。正是這11000名網格員和無數醫務人員的無私奉獻,才確保了宜昌市400多萬人民的健康安全。正是這些平凡英雄冒着生命危險,用無畏和擔當書寫了保家衛國的最美篇章。[1]

作者簡介

江戎天,男,湖北省宜昌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