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賈村(鄭凡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路過賈村》是中國當代作家鄭凡濤的散文。
作品欣賞
路過賈村
賈村位於我們直堡村的東南方向不足三里。它雖然比我們村略小,但也是一個滿村樹木鬱鬱蔥蔥,充滿關中風情的古老村莊。
自從我有了自己的車,每次走高速回老家,都要路過賈村。然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由於交通不發達,賈村人要出遠門,卻必須經過我們村前往馬莊鎮乘車出行。至於中學生上學,村民趕集那就更不用說了,我們村是必經之路。由於自然地緣的關係,我們兩個村子的村民交往較多,由此引出了許多故事,其中不乏有趣之事。
小路的故事
別看兩個村距離很近,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除了自行車,就沒有什麼別的交通工具,全憑兩條腿走路,所以人們尤其是學生為了節省時間,不走大道,而在兩村之間的耕田裡硬是踏出一條窄斜的小路來。每次夏種、秋種時這條小路就被挖斷,可是沒過幾天,耕田裡青苗被踩,又踏出一條路來。
有一次,我們村的一位硬漢心疼自己的青苗,便每天堵在地頭不讓人過。一天幾個學生說是馬上要遲到了非要過,便和他爭執起來。他冷聲冷氣地說:「這哪有路?」其中一個學生不以為然地說:「魯迅先生說了,世上本無路,路是人走出來的。」
他說不過,舉手就要打,這時後面一個學生喊了一句:「舅。」他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外甥女,頓時尷尬地放下手,問道:「真要遲到了?」
他外甥女說:「就是的,今天還要考試。」
他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說:「哪還瓷在這兒做啥?」說完就讓開了道。那幾個學生一看撒腿就跑了。從此,他再也不去地里攔路了。
別人故意問他為什麼不攔路了?他「哼」了一聲:「你知道個屁!我不讓別人走,還能不讓我外甥女走?等我外甥女考上學了,工作了,給我提的好吃的,可比那兩尺寬的地打的糧值錢多了。」
這條路成了兩個村之間來往最便捷的路,以致於鎮中學的數學老師上課時把這條路作為例題。他對學生說:「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就像賈村和直堡村之間的那條斜路,要比走外邊的大路近多了,所以賈村的學生愛走那條小路。」
誰知一個學生竟然舉手發言說:「老師你說的不對。我媽說寧走十里光,不走一里荒。應該走外邊的大路。」
老師氣得大聲罵道:「欸,我看你還不如一條狗!你把狗繩放開,狗都知道順着斜路跑!」頓時全教室哄堂大笑。從此這個學生多了個外號:「十里光。」
如今隨着道路的快速建設和人們交通工具的變遷,那條小路早已蕩然無存了。可是,每次當我路過賈村時,都會想起那條窄斜的小路。
姓氏的故事
賈村人不姓賈,卻以程姓為主。有人傳說賈村最早是因東漢時代劉秀帳下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賈復和其族人的居住地而得名,但無從考證,無法讓人信服。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初中同學就是程姓人。我曾經好奇地問過他,為什麼他們村的人不姓賈?他一臉茫然說他也無從知曉。
倒是我們村有幾戶人家姓賈。因「賈」與「假」同音,還在上小學的我們就經常取笑賈姓的同學。一次有一個賈姓同學氣憤不過,在教室的黑板上寫下一首打油詩:「可恨祖先太荒唐,取姓不跟我商量。若要問我心中想,姓真也比姓賈強。」
語文老師問明原因後,把那個同學叫到講台上,一頓猛夸,並對全班同學說:「誰今後再拿人家的姓開玩笑,就罰站。屢教不改的,就打板子。」嚇得我們再也不敢拿他的姓開玩笑了。
長大後,我才知道程姓人家原來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郭子興手下的大將程英的後代。這也讓我對賈村多了一份好奇。
聽村里老人說,賈村原有程氏祠堂一座。祠堂內有程英身披鎧甲的塑像。還有一口大鐵鐘,刻有「程堡村」三個大字。程堡村怎麼變成賈村的,無從得知。可惜大鐵鐘毀在1958年大煉鋼鐵的運動中了,要不然也許還能從它的身上找出線索來。
由於「郢」在古代和「程」通用,我有時就猜想程姓人的來歷會不會和我們的這個「畢郢塬」有關係?但這也只是我的猜想罷了!
賈村歷史上是個古鎮,店鋪林立,商賈如雲,叫「古洲鎮」。據此,我又猜想,這賈村無姓賈之人,卻叫賈村,估計是人們誤傳。賈古時又讀作「gu」,極有可能是鄉民誤讀作「jia」。要真是如此,賈村無賈姓人,便說得通了。
賈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程姓人在各個時期,多有英才,為周邊村民稱道。我那個少時好友程同學就曾經給我炫耀過。清代有舉人、富商,民國時期有教育家,現在有書法家、企業家、處級幹部。無論是誰,都是賈村人的驕傲。
聯合抗匪的故事
賈村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村民善良而勇敢。民國時期,由於官府腐敗無能,以致關中地區土匪橫行,百姓深受其苦。村民為了自保,一是在村子周圍築牆為堡;二是成立民團,持刀自保。賈村和我們直堡村、東邊的白鶴村成犄角之勢。三個村子的民團約定,一村遇匪,鳴鐘報警,其餘兩村馳援,聯合抗匪。
賈村的民團叫「鐵團」,我們村的民團叫「硬對團」,白鶴村的民團叫什麼我不清楚,估計也是什麼「猛團」之類的霸氣名字。雖然土匪多次襲擊三個村子,但是由於三個村子的百姓團結一心,相互鼎力支援,結果土匪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只好放棄了對三個村子的侵擾。
三個村子的村民就這樣相互幫助,世代友好地相處至今。由於關係密切,相互結親較多,三個村的村民親戚關係因此也十分複雜。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彼此相互幫助,多有往來。一直演繹着彼此友好的故事,傳遞着祖輩深厚的友誼。就像我和我的那位同學,雖然由於諸多原因多年沒有聯繫,但我卻一直記着他。
我想,賈村這個畢郢塬上古老的村子,註定和我的村子直堡村會世代相依相存下去,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
作者簡介
鄭凡濤,陝西咸陽人,西安某國企從事管理工作。作品發表於《當代兵團》雜誌和《文學陝軍》《冬歌文苑》《短文學》等文學網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