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結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路易斯結構 |
路易斯結構1916年美國物理化學家吉爾伯特·路易斯(Gilbert N. Lewis)提出了共價學說,建立了經典的共價鍵理論。此理論的核心是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最外層8電子的穩定結構(ns2np6)(氫除外),故路易斯價健理論又稱八隅體理論。 該理論適用於絕大多數主族元素的共價化合物和含共價鍵的離子,而路易斯結構式的表示要求是:用短線表示原子間形成的共價鍵,同時用小黑點表示未用於形成共價鍵的電子(非鍵合電子),也可省去這些小黑點。
簡介
1916年美國化學家G.N.Lewis提出了共價學說,建立了經典的共價鍵理論,此理論的核心是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最外層8電子的穩定結構(ns2np6)(氫除外)。故路易斯價健理論又稱八隅體理論。A、B 兩原子各有一個成單電子,當 A、B 相互接近時,兩電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結成電子對,即兩個電子所在的原子軌道能相互重疊,則體系能量降低,形成化學鍵,亦即一對電子則形成一個共價鍵。形成的共價鍵越多,則體系能量越低,形成的分子越穩定。因此,各原子中的未成對電子儘可能多地形成共價鍵。
評價
該理論適用於絕大多數主族元素的共價化合物和含共價鍵的離子,而路易斯結構式的表示要求是:用短線表示原子間形成的共價鍵,同時用小黑點表示未用於形成共價鍵的電子(非鍵合電子),也可省去這些小黑點。這裡應注意:非鍵合電子可以是成對的(孤對電子),也可以是成單的(自由基中)H原子只有一個電子,在通常的共價分子中它只能形成一個,故在分子結構中它一般排列在外;F原子具有最大的電負性,價電子中只有一個成單電子,又無可以利用的d軌道,所以它也只能形成一個,在分子結構中排列在終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