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蒂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路德維希·蒂克 |
路德維希·蒂克Ludwig Tieck(1773年5月31日- 1853年4月28日)出生於柏林,德國詩人翻譯家、小說家、評論家。作品以反諷為特色,並經常描述了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是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運動的紐帶之一。[1]
路德維希·蒂克是早期浪漫派代表詩人,他對浪漫主義思潮既有繼承又有反思,童話中的二元世界觀表達了詩人對超驗世界存在的探索和求追,試圖嘗試以文學的方式再現早期浪漫主義詩學訴求的嘗試。[2]
生平
路德維希·蒂克是繩子製造商的兒子。他的兄弟是雕塑家弗里德里希·蒂克和詩人Sophie Tieck。
1782至1792年,就讀於弗里德里希斯韋爾德爾人文中學。後進入柏林大學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
1792至1794年,在哈勒、格丁根、埃爾蘭根的大學學習神學、歷史、語文學和英語文學。開始始研究莎士比亞和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他繼承施萊格爾的未竟事業後來來在他的女兒的協助下,把莎士比亞的戲劇譯成德文。)
1794年,他回到了柏林,並試圖通過寫作來謀生。他貢獻了一定數量的短篇小說(1795-1798),並寫了《阿卜杜拉》(1796)和一本小說《威廉·洛弗爾》(3卷1795 -1796)。
1795至1796年,他發表了《威廉.洛韋爾先生的故事》(三卷),寫一個英格蘭青年在「自私」的社會里為追逐自身利益而最終殺人犯罪的故事,這是一部側重心理描寫的、傷感的書信體小説。
1794年,蒂克結婚。他從學生時代就認識艾米麗——他的妻子。但她不理解丈夫及其藝術,和他的朋友們無話可談,她成了蒂克文學圈的障礙。
1796年秋,他發表了他的朋友瓦肯羅德爾所著的《一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心跡剖白》,蒂克作了文字加工並增添了前言和「在羅馬的德意志青年畫家致紐倫堡友人函」等。
1804至1806年,路德維希·蒂克去意大利。
1812至1816年間,發表《方塔蘇斯》(三卷),這是一個童話、小説、話劇和新奇故事的集子,其中作品納入一個構成框架的小説裏:受過教育的男女青年晚問聚會朗讀並交談,寫作手法由浪漫轉向寫實。[3]
1819年,起定居德累斯頓。
1825年,受聘任宮廷劇院戲劇顧問,舉辦著名的朗讀晚會。
1841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召他赴柏林。在柏林渡過餘生,而且像在德累斯頓一樣,成為文學界的中心。
1853年,在柏林去世,人們説,浪漫主義之王死了。[4]
作品
《威廉.洛韋爾先生的故事》(1795年)[5]
《阿卜杜拉》(1796年)
《方塔蘇斯》(1812年)
《塞文山騷亂》(1826年)
《青年木匠師傅》(1836年)
《生活的充裕》(1839年)
《維多利亞.阿科隆博納》(18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