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家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家和( 生年未詳 - 2012年7月22日)

1955年,清華大學第一屆優良畢業生得主,無線電系畢業的他因為獲得「優良畢業生」獎章,趙家和被母校留任教學。

傾畢生積蓄捐資助學2204名寒門學子的動人事跡,也驚訝於他隱姓埋名、不求回報的氣節,更驚訝於他一生的選擇和堅守,求仁得仁,慨當以慷。

整齊的白發,高高的額頭,睿智的眼睛裡盛滿笑意——趙家和給人的印象永遠是彬彬君子。可他的衣着,真不咋地:「永遠是那件破罩衣,小皮帽,全身行頭不超過100塊」。清華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潘慶中回憶起恩師充滿敬愛。[1]

愛教書,最高興的時候,就是講一個問題,別人聽懂了

「我愛教書,最高興的時候,就是講一個問題,別人聽懂了。」滿頭白發的吳嘉真坐在那把老舊的轉椅裡,安詳而沉靜。暮春的微風不時將紗簾撩起,記憶中的影像一個個閃回,但幾乎有關丈夫趙家和的一切,都離不開教書、講課、討論問題,離不開學生。

當了一輩子老師。本以為就可以這樣安靜地在清華園中,教書育人做一輩子,誰知這個被稱為「清華園裡頂級聰明的人」卻迎來三次調動,每次都因為學校新建了專業或機構,需要人帶頭「拓荒」。趙家和一教,就跨了工、理、文三個學科。

1977年負責籌建電化教育中心。

1979年被調到科研處干管理。

恪盡職守,無聲無息

1985年51歲的他又再次「轉行」,負責清華第一個非理工科學院,經管學院的籌建。「以他的聰明,留在無線電系,奔個院士很有可能,可讓他轉,他就轉,一點折扣都不打。」「他就像炭火一樣,在每一個需要的地方燃燒,恪盡職守,無聲無息。「做起事來極其認真。」83歲的清華工物系退休教授桂偉燮嘆服同窗好友的「韌勁」和「拚命」。他尤其難忘的,是趙家和在科研處時一次「瘦脫了形」的採購:「當時世界銀行提供給清華第一批無息貸款,趙家和外語好,就被派到國外選購計算機和先進儀器設備。那是清華老師第一次體驗到了電化教育的優越性,大家都很興奮。後來才知道,這次採購,讓他瘦了十幾斤。」

那是一次怎樣的「採購」,趙家和從沒說過,但封閉已久,初出國門談判的艱難必定超乎想象。趙家和既當領隊、翻譯,還當技術顧問,白天談判,夜裡與國內商討如何應對突發狀況,20多天連軸轉,最終帶回的計算機幾乎是市場價格的一半。而他卻因此落下了失眠的頑疾。

」除了無怨無悔,兢兢業業,這位教授最大的特點卻是眾人嘴裡的:「摳門」。一美元買的化纖毛衣他穿了1多年。家裡十幾年從來沒變樣,房間里最值錢的物件,還是幾年前學生送來的液晶電視,在現今社會中已顯得脫節。退休後他被深圳一知名企業聘為顧問,待遇優厚,可他還自帶鋪蓋、炊具,租住在普通的民房裡。

1998年退休的趙家和應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邀請,擔任客座教授,薪水相當優厚。人們也紛紛欣慰道:趙老師頤養天年的好日子到來了。但人們不知道的是,即便在美國,他們吃的也是最便宜的食物,從不浪費。在美國講學,一切都算順利,但過了短短三年,他卻不顧美方和好友的一再挽留,執意回國,好友追問他為什麼,他答道:信美然非吾土,田園將蕪胡不歸。

對現實的關切細致入微

當「理性經濟人」大行其道,人們習慣用經濟學思維權衡、取捨之時,他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標准就是看「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究竟在哪裡」

「什麼才是最好的投資?趙老師的人生追求是什麼?」

有人問吳嘉真。這個與趙家和攜手走過金婚的溫婉老人微微一笑:「就是做事吧。」

趙家和對現實的關切細致入微——証監會副主席李超是趙家和的研究生。2002年,已經退休的趙老師擠公共汽車,給他送去一套台灣証券法大全,「摞起來有一尺厚,他讓我好好讀,『因為大陸和台灣的文化背景相近,學學他們的東西沒有壞處。他」時刻提醒,做一名經濟學者,要有全球視野,更要紮根中國大地、不能脫離實際。

並非學術大師,沒有著作等身。今天,很多人慨嘆,趙家和「逼」後輩積累學術成果比自己寫不寫書還上心﹔趙家和在名利面前常常「畏縮」,連辦公室都給自己選了個「暗房」,卻對分不清「份內」還是「份外」的工作兢兢業業、無怨無悔。

捐資助學

他的心底藏着怎樣的「秘密」,無人可知。從美國歸來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攢下的20多萬美金,交給從事金融投資的學生劉迅打理,自己則繼續講學,做顧問,近70歲的人一刻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對投資的收益也從來不過問,這反而讓學生特別有壓力,「難道老師是要做個大項目?犧牲當前的消費品質,獲取長足的利益?」

2005年,學生劉迅才有了一點答案,他告訴趙老師「賬戶里已經有500萬了」趙家和沉寂片刻,重重地說:嗯,可以做點事了。72歲的他決定做一件思慮已久的事情:捐資助學。

不像一些捐資助學者只是出錢,為了做好這件事,70多歲的他跑去搞實地調研,親自了解貧寒學生的生活狀況,每次搭公共汽車出去考察,回來都累得不行。老伴看在眼中,疼在心裡。每次都勸他「包個車吧」這個倔強的老頭卻不捨得。「我也沒多大的本事,錦上添花的事就不做了,做點雪中送炭的事情吧。」

2006年第一筆助學款寄出,江西吉林湖北甘肅...各地的貧寒學子陸續收到「陌生」的捐助。

2009年,趙家和決定改變捐助方式,由多地捐助轉向優先西部的原則。

2011年,他找到了「學生兼同事」,清華經管學院原黨委書記陳章武,委託他籌建基金會。2012年初,由趙家和捐資倡導建立的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正式成立,華池一中、環縣一中、鎮原二中等甘肅省10所高中共1000名優秀寒門學子成為資助對象。

整整6年,劉迅陳章武一直為趙老師保守着秘密:捐資助學不留名。一如他從來的平常、踏實、熾熱、悄無聲息。此時,炭火快要燃盡了,卻在最後的時刻,依然奮力溫暖每一個弱小的生命。

助學一步步走上了正軌,老人卻在體檢中查出肺癌晚期,癌細胞已經向脊髓和腦部轉移。

「老天太不公平了!怎麼能讓這麼好的人得絕症?」 學生劉迅聽到這個消息憤怒了, 但同時他也欣慰趙老的賬戶已過千萬,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療。但讓人沒想到的是,趙家人做出了驚人的決定:保守治療,並捐出全部積蓄,而且謀劃成立基金會,讓助學更規範長久。

整整6年,幾名知情人一直替趙老保守秘密:捐資助學卻從不留名。衣服永遠是破罩衣,小皮帽,全身的行頭不超過100塊。誰也沒想到這樣的趙老師,1000多萬全捐了,而且反覆叮嚀:基金會也不要出現他的名字。他捐出了所有,卻在癌症晚期捨不得用進口葯,怕麻煩別人,不願意去知名的醫院治療,一直待在清華的校醫院。

辭世連飽受折磨的身體也捐了

2012年5月,趙家和辭世前夕。住在校醫院的他,終於盼來了和老伴的金婚紀念日。他「攢足精神」,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在清華園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臨終前幾個月,同學和經管學院的李稻葵教授一起去醫院看他,「當時他整個下半身都不能動了,腿上扎滿了針」。李稻葵還跟他討論:這針灸從表面上啥也看不出來,可還能治病,到底是什麼樣的工作機理?

趙老還樂了「我到時把自己捐出去,讓醫生好好看看,它們到底是怎麼work的。」

謹言的趙家和沒有留下什麼「豪言壯語」。老伴兒吳嘉真只記得,臨終前,面對前來探望的老友,他眉目舒展:「求仁得仁,了無遺憾。」

2012年7月22日,趙老走了,他捐掉了所有,就連自己飽受折磨的身體也捐了,只剩下一套自己住的房子留給兒女,還特意在遺囑里叮囑:要賣房,只能賣給學校。清華園外,一套十幾年未曾變樣的住所,是趙家和的家。[2]

2012年趙老身後人們只知道「一位清華大學老教授」走了,但極少有人知道他捐出了1500多萬,隱姓埋名救助2204名貧寒學子。[3]去世四年後,他的故事才被大家知道。

直到4年過後的今天,他的「接棒者」們覺得「是時候把趙老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了。」這件事才得以為人們所知。

今年,是這位節衣縮食的老教授捐資助學十周年,大家應該一起認識他,記住他。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光明,來自那些默默無聞、不改初心、孜孜不倦。不論這個世界變成怎樣,堅持給這個世界帶來光明,照破山河,讓更多的人塵盡光生。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永遠地活着….

心靈之火,永不熄滅

清華教授趙家和全身衣服不值100元,他隱姓埋名捐出1500多萬元,救助了2204名貧寒學子。 這位教授最大的特點 「摳門」,一美元買的化纖毛衣他穿了10多年,房間裡最值錢的物件,還是一台液晶電視。

退休後他被深圳一知名企業聘為顧問,但他自帶鋪蓋、炊具,租住在普通的民房裡。

1998年退休的趙家和應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邀請擔任客座教授,他吃的也是最便宜的食物。三年後他卻執意回國,他將攢下的20多萬美金,交給從事金融投資的學生劉迅打理,自己則繼續專注講學、做顧問。

2005年,學生劉迅告訴趙老師:「賬戶里已經有500萬元了」。趙家和決定:捐資助學。正當助學一步步走上了正軌時,趙老卻在體檢中查出肺癌晚期,癌細胞已經向脊髓和腦部轉移。

趙老決定:保守治療,並捐出全部積蓄成立基金會。趙老還反覆叮嚀:基金會也不要出現自己的名字。

2012年7月22日老人的遺體捐獻給北京協和醫院。

死亡無法阻止一個偉大的靈魂在人們心中豎起的不倒豐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