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超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超時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系統中某個特殊事件發生之前允許經過的特定時間周期。例如,以撥號方式進入ISP時,通訊軟件設計成等待一個特定的秒數,若在規定的時間內得不到響應,建立起正確的握手信號,則此次撥號被掛斷。另外,當要求進入一個 Web頁面時,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得到滿足,瀏覽器將會顯示 「連接超時」的信息。如果計算機沒有這樣的功能,它會在一直等待一個事件的發生,等到用戶也不耐煩的時候,它還在等,那就不合適了。

在很多情況下,即使沒有出現數據丟失也可能引發重傳。這種不必要的重傳稱為偽重傳(spurious retransmission),其主要造成原因是偽超時(spurious timeout),即過早判定超時,其他因素如包失序、包重複,或ACK丟失也可能導致該現象。在實際RTT顯著增長,超過當前RTO時,可能出現偽超時。在下層協議性能變化較大的環境中(如無線環境),這種情況出現得比較多。

為處理偽超時問題提出了許多方法。這些方法通常包含檢測(detection)算法與響應(response)算法。檢測算法用於判斷某個超時或基於計時器的重傳是否真實,一旦認定出現偽超時則執行響應算法,用於撤銷或減輕該超時帶來的影響。

重組超時

一個數據報的任何一個分片首先到達時,IP層就得啟動一個計時器。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不能到達的分片(如圖2所示)可能會最終導致接收方用盡緩存,留下一種攻擊機會。清單中的例子由一個特殊程序產生,該程序構造一個ICMPv4回顯請求報文,並且以一定延遲只發送這個消息的前面兩個分片,然後不再發送任何其他分片。

這裡我們看到第一個分片(的時間和序列空間)被發送,總長度是400。第二個分片20s後被發送,但最後一個分片一直沒被發送。接收到第一個分片30s後,目標機器回復一個ICMPv4超時(代碼1)消息,告訴發送方數據報已丟失,包括第一個分片的拷貝。一般的超時時間是30s或60s。正如我們所見,收到任何一個分片時計時器就開始計時,且收到新的分片也不會被重置。因此,計時器給出了同一數據報分片之間可被分隔的最大間隔時間的限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