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絨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起絨草(學名:Dipsacus fullonum Linn.)是川續斷科,川續斷屬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2米;莖中空粗壯、直立,基生葉具柄,成鑲嵌狀,葉片長倒卵形,葉基抱莖,合生呈杯狀,葉片為長披針形,葉背主脈具刺。頭狀花序長橢圓形,總苞片線狀披針形,小苞片長卵形,邊緣具纖毛,花紫色或白色,花萼盤狀,裂片不相等;雄蕊着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包於囊狀小總苞內,瘦果橢圓形,褐色。6-7月開花,8-9月結果。
原產歐洲。中國南京中山植物園和杭州植物園均有過栽培。生於河流谷地、叢林下和荒地。 該種雖叫起絨草,但實際不能起絨,因為本種頭狀花序的苞片頂端具伸長的喙尖,故不能用於毛紡工業。
起絨草形態特徵
起絨草二年生草本,高0.5-2米;莖直立,中空,粗壯,具5-7棱,棱上具刺。基生葉具柄,成鑲嵌狀,葉片長倒卵形,長18-35厘米,葉背面脈上具刺;莖生葉對生,葉基抱莖,合生呈杯狀,葉片為長披針形,不裂或有波狀鋸齒,葉背主脈具刺。頭狀花序長橢圓形,長5-7厘米,直徑3.5-4厘米,總苞片線狀披針形,具疏刺,弓形;小苞片長卵形,邊緣具纖毛,開花期長8-11毫米,頂端具直伸的喙尖,喙尖兩側具疏短刺,小苞片比花長;花紫色或白色,花萼盤狀,頂端4裂,被短毛;花冠管長6-10毫米,基部細管長3-5毫米,頂端4裂,裂片不相等;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上;柱頭側生,子房下位,包於囊狀小總苞內,小總苞具4棱,長約5毫米,向上漸窄。
瘦果橢圓形,褐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1]
起絨草生長環境
生長於河流谷地、叢林下和荒地。 起絨草不耐陰、不耐旱、怕高溫、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條件以及土質深厚、排水性好的微酸或微鹼性土壤。
起絨草分布範圍
起絨草原產於歐洲。中國南京中山植物園和杭州植物園均有過栽培。
起絨草繁殖方法
起絨草種子繁殖:播前半個月每畝施優質腐熟人畜糞750-1000千克,過磷酸鈣20-25千克,土肥混合均勻,於9月20-25日播種,每畝用種量為0.5-0.75千克。播種前,種子需浸種24小時。苗床地應在播前一天澆足底水。為防止地下害蟲為害,每畝撒1.5-2千克米樂兒顆粒劑,上覆0.5厘米左右細泥,再覆一層稻草,以保持床土濕潤。
起絨草播種後7天,出苗率達60%左右時,及時揭掉覆蓋物,並在齊苗前保持土壤濕潤,當苗長到2-3片真葉時,按4厘米株距進行間苗,以培育壯苗。[2]
起絨草栽培技術
起絨草整地施肥:在前期機耕的基礎上,築成畦寬1.2-1.5米,並在畦的中間開溝,每畝施優質有機肥1500千克,蔬菜專用複合肥50千克及過磷酸鈣25千克。
移栽:拉毛草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移栽。移栽時做到帶肥、帶藥、帶土,密度3500株/畝,株距0.3-0.4米。移栽結束後澆足活棵水。
大田管理:移栽後大田管理可分為年前、年後兩個階段。
1年前。以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主。具體應做好施肥及土壤冬翻工作。施肥堅持控氮、增磷、鉀,普施有機肥。肥料運籌:活棵返青期(移栽後7-10天)及12月上中旬每畝分別施l000-1500千剋薄糞水。臘肥:優質腐熟有機肥1500千克、過磷酸鈣15-20千克。並于越冬前做好土壤冬翻工作,冬翻深度為0.1-0.15米,以利於來年築壟。
2年後。培管目標:每棵保留4-6隻拉毛果,培管阻整枝、打頂、培壟及病蟲害防治為主。具體措施:
整枝打頂。當主株長到0.5米時,及時打頂,保留4-6枝均勻分布於主株四周的側枝,及時消除多餘的側枝。
培壟。進入梅雨及颱風多發季節,應及時做好築壟工作,壟高0.2米、壟寬0.3米。同時雨後及時清除莖葉基部合生處的積水,以提高拉毛草抗倒伏能力,以免影響拉毛果質量。[3]
起絨草蟲防治
起絨草拉毛草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病毒病。在做好選用無病株留種、實行輪作、及時疏枝疏葉、合理密植、開通田間排水溝等農業防治的同時,在藥劑防治上用75%百菌清500倍、64%殺毒礬500倍、58%甲霜靈、錳鋅500倍、病毒A、病毒K等藥劑在病害發生初期進行交替防治。
起絨草主要價值
拉毛草果是毛紡織工業上一種很好的起絨材料。可利用它有規則而富有彈性的鈎刺狀的總苞片面前毛毯、大衣呢、羊毛衫和高級毛織品拉絨,拉出的容貌完整無損,均勻柔軟,色澤好,質量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