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用賢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用賢宅[1]明代趙用賢及其子孫居住的宅第。位於江蘇常熟市區西涇岸片區南趙弄10號。始建於明代嘉靖時期。坐北朝南,原有軸線三組,左右二組已毀,今存為主軸。與錢謙益的絳雲樓、毛晉的汲古閣齊名,為中國古代藏書史上具有極高地位的江南著名藏書樓之一。趙用賢宅有着重要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趙用賢宅是[[明代][[]趙用賢]]及其子孫居住的宅第。位於江蘇常熟市區西涇岸片區南趙弄10號。始建於明代嘉靖時期。坐北朝南,原有軸線三組,左右二組已毀,今存為主軸。與錢謙益的絳雲樓、毛晉的汲古閣齊名,為中國古代藏書史上具有極高地位的江南著名藏書樓之一。趙用賢宅有着重要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據史志記載,趙用賢乃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卒後贈禮部尚書。其子琦美,以父蔭歷官刑部郎中,父子皆喜藏書,為隆慶、萬曆間著名藏書家,書房曰「脈望館」,取意《仙經》:「蠹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物」。

趙用賢父承謙字德光,號益齋,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官廣東布政使左參議。用賢字汝師,號定宇,隆慶五年(1571)進士,萬曆時官至吏部左侍郎,天啟時追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諡文毅。夙富藏書,有《趙定宇書目》。長子琦美,原名開美,字仲朗,號玄度,別署清常道人。以父蔭,官刑部貴州司郎中。天性穎發,博聞強記,損衣削食,網羅載籍,藏書宏富,聞名全國。得善本,往往用賢作序。而琦美刻之。錢謙益表其墓,謂:「梯航訪求朱黃讎校,移日分夜,窮老盡氣,好之之篤摯與讀之之專勤,近古所未有也。有《脈望館書目》。用賢之孫士春,字景之,號東田,崇禎十年(1637)探花,官左春坊左中允。

此宅坐南朝北,原有軸線三組,左右二組已毀,今存為主軸,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宅內大木構架、梁枋彩畫、雕花柱礎、雕花踢腳磚和丁字斗拱等均為明代原物,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文化價值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趙用賢宅修繕保護工程在歷時近一年的建設後已接近尾聲,預計將於今年8月全面竣工。趙用賢宅位於常熟市古城區西涇岸片區的南趙弄10號,是明代趙用賢及其子孫居住的宅第。趙用賢和兒子趙琦美都喜歡藏書,是明朝隆慶、萬曆年間著名藏書家,宅中的書齋脈望館與錢謙益的絳雲樓、毛晉的汲古閣齊名,為中國古代藏書史上具有極高地位的江南著名藏書樓之一。

據文物專家介紹,建於明代嘉靖時期的趙用賢宅是一座建築形制規範的官僚邸宅,也是我市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建築院落。1995年,趙用賢宅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文保單位。去年,為配合老城區保護改造,宅內居民全部遷出,由市文物管理部門對該宅子進行全面修繕保護,並推薦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後的趙用賢宅將作為古琴藝術館對社會公眾開放。

趙用賢宅彩繪是江蘇明代無地仗層彩繪的重要遺物。為對其進行保護,採用XRD、FT-IR、EDS及視頻顯微鏡等檢測分析彩繪成分和結構層次,較為成功地解決了舊木材內油溶性成分極易因溶劑作用帶出,部分彩繪上人為塗飾石灰、塗料的去除等技術難點。同時採用接近原膠粘劑性能的複合天然材料(脫色明膠和殼聚糖復配物)加固彩繪,並以溶劑型有機硅材料封護保護。結果表明,保護處理後不僅有效地延長了加固材料的壽命,同時符合可再處理原則。

歷史價值

說起趙用賢宅,原在虞山鎮程家巷(即望仙橋畔),當時趙用賢在此築有「松石齋」的藏書樓。嘉靖年間,常熟知縣為抗擊倭寇侵擾,將城址西遷,趙氏隨之移居城內西南九萬圩百葉街,就此置地建宅,百葉街也因此改名南趙弄。宅院東起西涇岸,西至金李庵橋北堍。宅內大廳東側有趙琦美取名「脈望館」的藏書樓,後因書樓所藏聲名遠揚,人們慣以「脈望館」統稱趙氏故居。

脈望館舊址坐北朝南,原有三組。中軸線上的一組建築有三進房屋,第一進門屋三間,建築面積400多平米。因趙用賢之孫趙士春崇禎十年(1637年)中探花,有「探花第」匾額,門屋以山柱分心,分隔前後,後部增置檐廊,檐下施五彩單翹單昂斗拱,額枋上繪有彩畫。第二進大廳三間,名「保閒堂」,面闊10.4米,進深10檁10.73米,樑上雕刻雲鶴、荷葉等精美圖案,梁坊、斗拱上俱施彩繪裝飾。大廳東側廂屋為三間小書房,即為「脈望館」。內置落地長窗,靠南格扇俱全;廳前有小天井,遺存湖石山子等物。第三進為內院,入垂花門樓,後堂三間,左右各附一套間,系穿斗造。據考,此宅建築年代當在明萬曆前期,形制大體為品官中低級宅第,是常熟現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學道之名邦,弦歌之絕唱。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常熟,溯自春秋言偃北游中原,師從孔門,「南方夫子」為歷代所尊崇。千百年來,生活於虞山琴水間的文人學士,以「言子之鄉不可無學」為職志,興學重教,各盡所能,歷宋、元、明、清數百年,推陳出新,人才輩出,以文化之邦稱譽四方。以虞山起名和標識的文化藝術流派,諸如詩派、琴派、畫派、印派等競相綻放,繼往開來,構成了一幅綿延久遠,代代傳讀的人文圖像。

自明嘉靖以後崛起的常熟派或虞山派藏書,就在中國文化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明清以來,作為中國私家藏書中心地的常熟,素有「藏書之鄉」的美譽。明清二代,常熟一地項背相望,名家迭出,有藏書家近300人,先後湧現出趙氏脈望館、錢氏絳雲樓、也是園、述古堂、毛氏汲古閣、張氏愛日精廬、瞿氏鐵琴銅劍樓等名聞海內的著名藏書家和藏書樓,形成了踵若相接、世傳不輟的藏書文化流派。

今天,地處南趙弄10號的脈望館舊址已修繕一新,基本恢復了原有廳堂樓閣的建築格局和匾額楹聯等風物景觀。踏訪在此新落成的虞山古琴藝術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鐫有常熟古城圖的石刻,上有七條橫向排列、穿城而過的河流,形似古琴七弦,印證了常熟作為古琴發祥地的淵源。二進保閒堂內,陳列了虞山琴派創始人嚴天池的藏書、詩詞、文稿和書畫。三進後院,為介紹虞山琴派開拓創新的後繼傳人徐青山、吳景略生平展館。最後為古琴工作室,並展示了虞山琴派代表性琴譜十多種。

清人鈕樹玉有聯曰:「鞠通夜抱朱絲靜,脈望朝含綠字香。」這裡的「鞠通」為古琴里的蛀蟲,「脈望」為古書里的蛀蟲。耐人尋味的是,如今,歷經滄桑的脈望館雕梁已舊,書香不再,惟有陳列櫃裡的幾枚藏書印章、幾冊古籍文本,還有幾架環壁書櫥。置身於此,讓人多少能體會到主人當年落寞沉寂中的人文關懷和精神追求。但有虞山古琴館坐落其中,伴着清微淡遠的古音琴典瀰漫於耳,餘音更繞樑,恰與脈望館的書樓舊影知遇契合,交相輝映。試想,無論讀書還是操縵,不痴不醉,何來出神入化的境界?!倘若脈望館主地下有知,也當矚望於來者,含笑於九泉。有道是流風遺韻在,人去樓未空。文脈守處,異曲亦同工。

景區圖庫

參考來源

  1. 江蘇常熟趙用賢宅, zol論壇,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