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能」,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漢字。但在軍工領域,「含能」又是各種火炸藥、起爆藥、猛炸藥、擴爆藥等材料的統稱。
在甘肅,有這樣一家企業,能夠生產單質及混合系列160餘種高含能軍品,其中60餘個品種為國內獨家生產,是中國兵器炸藥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應用中心,是國內品種最多、生產能力最大的重點保軍企業,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能」。
在這家企業里,有這樣一位高級技師,躲在堅固掩體包圍的特殊車間裡,指揮着核心工序,伴隨着中國火炸藥技術,從跟蹤仿製到進入世界前列,一干就是32年,成就一段傳奇人生。
他,就是趙洪剛。
99.9%的極致追求
「人無完人,但我們生產的產品一定要力求完美。」在中國兵器甘肅銀光化學工業集團公司,實行企業「扁平化管理」後,作為「112工組」組長的趙洪剛,統攬全局,提出了一個近於「極致」的要求——優品率99.9%。
近年來,在我國戰略、戰術武器系統及航空航天領域,對射程、威力、精度的高標準要求,最終在生產車間裡都要「落實」為一顆顆結晶的微小火炸藥顆粒。
行業優品標準為95%,企業的標準是希望達到98%,而趙洪剛堅持「我們必須做得更好!」
放在天平儀器上,約30個結晶的顆粒僅有1克的重量。當或粉末、或液體的化工原料經過溶解、造粒、過濾、溶劑輸送與回收、蒸餾等6道工序崗位,經歷過88台(套)設備,走完1600餘米管線,最終成為每噸3000萬個光潔、均勻、圓滑的「含能」顆粒時,期間,所經歷的每一秒都在挑戰着「技能極限」。
當最新的火炸藥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車間「大生產」的時候,除了一整套嚴格的技術指標外,有關生產工藝、生產過程的描述,常常是一紙空白。「這都屬於各國的高度軍事機密,無處查閱資料。」有專家介紹說。
「技術上已經有了重大突破,生產上就不能掉鏈子,我們工人必須有志氣!」 趙洪剛說。
在「201產品」首次生產中,趙洪剛連續3個月都吃睡在現場,無數次的觀察、比對、演算,記錄生產工藝的草稿就寫了厚厚一大摞,最終整理出「緩慢降溫結晶操作法」。
在某型號產品生產過程中,經歷無數個日夜的「煎熬」,他調整優化工藝思路,首創了黏結液、硬脂酸液勻速、分段、分量加液工藝,不僅有效解決了「撞擊感度」的難題,還將過濾崗位產生的母液水循環利用,大幅節約了生產成本。
正是這種永不低頭的探索,成就了趙洪剛傳奇般的「火藥人生」。在2013年受聘為「中國兵器集團關鍵技能帶頭人」後,幾年間,他就和同事們一道,先後完成了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兵器工業集團級項目11項、銀光集團級項目20多項,成為國內火炸藥領域頂尖的「含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