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愷(1146--1180年):宋孝宗趙昚的次子,莊文太子趙愭的同母弟,生母為郭皇后。初補右內率府副率,轉右監門衛大將軍、貴州團練使。孝宗即位,拜雄武軍節度使、封慶王。莊文太子病死,愷理應當立。帝意未決,遂加愷雄武、保寒軍節度使,進封魏王於婺州義烏,判寧國府;愷關心民事,修築圩田。淳熙元年(1174年),徙判明州,以奉邑田租興學,旋改永興,成德軍節度使、揚州牧。淳熙七年(1180年),死於明州,贈淮南、武寧軍節度使、揚州牧兼徐牧,諡惠寧。   趙愷自幼聰穎,為人寬宏厚道。雖出身富貴,但性不驕矜。不論父子、兄弟、王公貴人以及宦官宮女均一視同仁,以禮相持。孝宗登基後不久,便被封為雄武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慶王。乾道三年(1167年),莊文太子病故,趙愷依次當立為太子,但宋孝宗覺得趙愷為人過於厚道,越次立三子趙惇為太子。乾道七年(1171年)二月,加封趙愷為雄武、保寧軍節度使,進封魏王,兼判寧國府。   對於如此巨大的宮廷變故,趙愷並不怨天憂人,而是在其位謀其政,精心吏治,心系黎民。當他初到寧國府時,寧國府的長史要與司馬一起分治寧國府,讓趙愷坐享其成。對此趙愷斷然拒絕,並上奏皇上曰:「臣被命判寧國府,今又專委長史、司馬管政事,等於把我架空了。況且一郡設置了三名執政的官員判府,臣擔憂會因爭權奪利而騷擾百姓,只有弊而無利。臣以為,長史、司馬以分管錢穀、訟諜為職責,他們所管之事應呈為臣審批,這樣便會理順關係,有利於整治。」宋代的官制在中國古代素以官吏繁冗,百弊叢生而著稱。趙愷上述這番話,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點破了宋代地方政治政出多門,冗官冗員,辦事效率低下的弊端。趙愷作為一個受冷遇的王室成員,能有如此清醒的頭腦並能身體力行,改革弊政,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趙愷生活的年代正是宋金議和後,南北暫時穩定的時期。但由於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金兵南下掠奪,嚴重破壞了南方的農業。紹興三年(1133年),宣州、太平州一帶的圩田坍廢,田園荒蕪,佃戶外流。趙愷到任後,非常重視圩田的修復。至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宣州修復了化成、惠民二圩舊堤,長40餘里,新增築9里有餘。這些圩岸高闊壯實,靠水一邊植榆柳,足捍風濤,大獲其利。由於修圩田政績突出,宋孝宗親自下詔嘉獎了他。南宋初年,隨着大批北人南遷,麥的需要量激增,促使南方麥的種植逐漸普及。趙愷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在收麥時,他發現了一株麥上面長了兩個穗頭,便畫作圖樣送給皇上,因此再次受到宋孝宗的嘉獎。宋孝宗在詔書中稱他:「以勸課藝植,農不游惰,宜獲瑞麥之應。」   在他判寧國府時,曾上奏朝廷要求增加士人的貢額。淳熙元年(1174年),趙愷改為判明州(今浙江寧波市),他下令暫停所屬縣邑的田租,用這些田租來辦學。這對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淳熙七年(1180年),趙愷卒於明州任上。宋孝宗素服發哀於別殿,贈淮南武寧軍節度使、揚州牧兼徐州牧,諡「惠寧」,後人將其封號、諡號合一起,稱魏惠憲王。   根據《[嘉慶]義烏縣誌》載,趙愷墓在派溪側西山之源,名留春台(今義烏市稠城鎮井頭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