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趙平 走吧 去看山

重新導向頁面
走吧 去看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吧 去看山》中國當代作家趙平寫的散文。

走吧 去看山

聽說那裡很美,有山有水,還有花,是我喜歡的樣子。於是心就開始蠢蠢欲動,恨不能瞬間飛奔而去。

去的時候,車子開着導航,但因為多是穿行山間,導航還是失去了準確性,在一個岔路口彎彎繞繞上了很高一座山,等到提心弔膽地到達山頂,越看越不對勁然後返回原路時,向附近村民一打聽,原來順着南面一直朝前走不拐彎就好了。

想來,美的東西,總是要付出一些艱辛才能收穫。

石柱山,位於山西應縣縣城三十公里處梨樹坪鄉,因為懸掛於峭壁之處的一排六棱形柱狀石頭而得名。聽說那是因為四五萬年之前火山爆發,將地下六十公里深處土地幔的超基性岩塊快速噴發至地表,受冷凝固而成。

不過,如果光看石柱,似乎有些單調,更美的或許是沿途的風景

剛一進山,我的心就飛起來了,是按捺不住的興奮。抬頭望去,蒼蒼鬱郁,儘是青山綠樹,整個世界籠罩在一派生機勃勃之中。沿途的青石小路,潺潺小溪宛若置身煙雨江南,隱隱約約多了幾分詩意。

拾級而上,耳邊不時傳來「嘩啦啦」的流水聲,偶爾還有幾聲不知名的鳥叫,我連聲說着:真好,真好。是的,樣樣都是好的,一切渾然天成,毫無人工修剪的做作。山,可以盡情地蒼茫;水,可以肆意地流淌;草,也可以恣意地瘋長,大可不必循規蹈矩;那些花兒,或是搔首弄姿,或者微笑頷首,都可隨意展示自己的美。這是一種賞心悅目的野性美,看似雜亂,卻協調自然。這一縷縷的清新撲面而來,真是潤遍了塵埃厚積的心懷。

一路上行人稀少,倒正合了我的心意,如此幽靜、清雅之地,就讓我縱情泡在其中,做一枚安靜的茶葉,享受着溫潤的洗禮。陶醉,已然不言而喻。

秋日的陽光本就褪去了熱烈的光芒,然而,一進這山,更覺溫和不已,山風順着耳畔悠悠飄過,整個人都舒爽起來。走了不遠,就看到有一處石頭砌成的石拱橋,一共兩個門洞。它的前面有一棵大樹,蒼勁而靈秀,就在樹的下面,雜草掩映,卻難掩一條小溪歡快地流淌着,順着橋洞奔流而下。

再往前,不遠處又看到幾座石橋,橋身的縫隙處有不甘寂寞的小草鑽了出來,露出可愛的樣子。因為一路有清水作伴,綠草為陪,爬山的路並不覺疲累,反而每走一步,都是一種享受。

梁玉春說: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陰,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因為喜歡,所以歡喜。

雖然此時不是春花爛漫,沒有春雨綿綿,但這滿目的清秀怎不是大自然的恩賜?在秋尚未橫行的時候,慶幸我沒有錯過這一場美麗,且讓我借你一片風景,染笑流年。

這裡沒有多深的文化底蘊,沒有潮流的設計,也談不上奼紫嫣紅,甚至有些粗糙。但我喜歡的就是這份自然,所謂小景卻也怡情。

行走其中,輕鬆,自在,仿佛塵世間所有的糾結與煩惱就放下了,那些一度糾纏着的慾念生生被擋在了山外。

山路緩緩,青草蒹葭,我不禁俯身下去,撩起一股清泉,這是山間的靈物,一滴入口定也是清冽滿懷。這讓我想起了故鄉的小溪,也是如此年年月月流淌着,它的歡快常常讓我叩問懵懂的靈魂,它憑什麼在無人問津的時候依然滿是歡顏,而永不疲累?

我喝了一口,一樣的甘甜。難道這就是它來到人間之所以執守的意義嗎?它相信總有一天,會有哪怕一個人會嘗到它的好,是嗎?

這世間,總不會辜負你的每一種堅持,和那些小小的山花一樣,我終究是來了,沒有負了它的開放。

山路越往上,兩邊的樹越發茂盛了起來,四周環繞着的山峰也更鬱鬱蔥蔥,腳下的石階有點看不清石頭,被密密麻麻的綠草鋪了一路。而這時候的山花也開始多了起來,時不時也會看到綴滿枝頭的野果。

說來,那山花有點小,纖細的腰身在風裡孱弱地舞動,像羞羞答答的鄰家小妹,薄薄的花瓣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一位細眉細眼的溫婉女子。它們有白的、黃的、粉的,在一大片的綠草叢中,你若不仔細打量,很是容易忽略。這與我心裡霸道而狂放的野花大相徑庭,它們「無意苦爭春」,如此淡泊而寧靜地活着,真真讓我刮目相看。還有一種植物,像狗尾巴草的那種樣子,只不過它毛茸茸的穗兒更小些,是紫紅色的,很深沉,很內斂。

沒有想到,這山也有沙棘果,我一直感覺只有右玉才會生長那樣的果子,它與右玉是融為一體的。看來我錯了,可能因為有山泉滋養,石柱山的沙棘果更大更艷,它們一簇簇擠在枝頭,遠遠就能看到那顯眼的黃,我摘了一個,小小的皮肉放進嘴裡,咂巴一下,酸酸甜甜,沁人心脾。再往上走,又看到了一種橘黃色的果子,樹苗並不算大,可能也屬於灌木類吧,我瞅了半天也沒有認出來,料定之前從來沒有見過。

走着走着,忽然不見了石階,前面似乎都是層層疊疊的綠草,沒了路的樣子。然而,夫卻突然喊我:「平,你看,這就是石柱吧?」

難道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嗎?果然,向西轉頭,一道峭壁上,整齊林立着一排並不粗壯的石柱,沖天而起。崖頂長滿了密密麻麻的綠樹,巍然而蒼勁。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如一副生動的壁畫,讓人流連忘返。看它的下面,年深日久沖刷下來的碎石凌亂地堆放着,偶然還有幾株不怕死的樹冒出了頭。

人所站之處與石柱隔了一道深溝,到處是瘋長而簇擁着的青草,所以無法近前,只能遠遠欣賞。此時正午,陽光瀉下的光芒灑滿山崖,霧朦朦的,讓那石柱倒多了幾分玄幻的色彩。

看完了石柱,雖說也就看到了這山上當家的景致,但我還是有點意猶未盡。放眼望去,此時不過身居半山,就想着再往上走,大有不到山頂非好漢之心。於是,只好循着別人踩過的足跡,扒開草叢,在蜿蜒而狹窄的小路上繼續攀爬。

再往高處,已經聽不到流水的聲音,不知它的源頭在哪裡,更不知在那蒼蒼鬱郁之中它會途經哪裡,去往哪裡,它有它生命的軌跡,以及存在的方式。而這山上的每一物同樣都有自己一場生命的意義,就連那隻猛然竄出路口的松鼠想來都有一番自己的情懷,在這山間安然度日。

沒有修改的山路,曲曲彎彎,時而就找不到了方向,時而又要繞過溝壑,但沿途能聽到鳥叫,以及不停搜尋着新鮮的花花草草,倒也是一番愜意。

因為體力不支,終於還是半途而廢。氣喘吁吁的我只好在快到山頂時,找得一處山坡躺下,青草為鋪,野花為枕,清風成曲,整個兒就融了進去,於這天地渾然一體。

天真的好藍啊,那種乾乾淨淨的藍。

這一切都是天地的饋贈,來自大自然的慷慨。閉上眼吧,好好享受這片刻的寧靜,感謝這山給了我如此美麗的心情,我着實是喜歡這種真實,以及淳樸。少了人為的痕跡,更多的是純粹而清新。

喜歡這山,喜歡它的自然美!

下山時,回頭望了望,忽然就想,很多時候,我們看山,看到的也並非只是山。

你可以把山當做山,也可以當做不是山,山中一世界,人間幾悲歡![1]

目錄

作者簡介

趙平,筆名指間年華,山西應縣人,朔州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