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屯鄉(安徽省碭山縣下轄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趙屯鄉(安徽省碭山縣下轄鄉)安徽省碭山縣下轄鄉,與碭山縣城毗鄰,緊靠碭山火車站,西部、北部分別與曹莊鎮、官莊壩鎮相連,西南與河南省夏邑縣的駱集鎮、楊集鎮接壤。[1]
發展典型
個體私營企業 趙屯鄉原來一直是全縣企業生產先進鄉。碭山火車站以西的葦子園村是聞名遐邇的罐頭生產專業村,主要生產 黃桃、白桃、梨、金針菇,禽蛋肉類罐頭食品,並帶動了紙箱、瓶蓋、造紙、網套、飲食服務等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形成多業並舉的局面,310國道兩側就有葦子園的148家個私企業,產值達7000餘萬元。年創利稅約200萬元,為農村解決剩餘勞動力5000餘人,是全鄉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99年底,東部的葦子園、於樓、花園、高莊4個行政村劃歸城關鎮管轄,趙屯鄉的企業生產從頂峰跌人低谷。面對現實,趙屯鄉黨委、鄉政府為了使鄉企業東山再起,對個體私營企業在政策上加以引導,在資金方面給予傾斜。2000年,浩振紙業有限公司、勝利紙業有限公司先後建成,固定資產均在250萬元以上,年生產總值分別為450萬元和480萬元。在他們的帶動下,趙樓村的板材加工廠、汪屯村的水泥構件廠為代表的一批新企業又相繼興辦起來,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就有了2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填補了葦子園工業區劃歸城關鎮後形成的空白。
果業生產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趙屯鄉而言,水果的生產銷售如何適應市場的挑戰,這是每一個鄉村幹部,每一個果農普遍關心的熱點。
汪屯村是全鄉最大的一個行政村,納稅人口有3000多人。村集體有400畝老果園,1999年搞區域化種植,規劃生產,又栽植1500畝連片酥梨園。2000年以來,剛剛進入豐產期,就遇到了酥梨價格逐年下降的嚴峻形勢,面對這種情況,黨支部、村委會審時度勢與鄉政府聯合建起了占地約有8畝的高科技示範園和高檔種苗引育中心,讓農民果樹技師擔任技術指導,負責高檔水果苗木的引進、育苗、推廣和管理技術指導工作,現在這個高科技示範園裡繁育着桃類品種有「早鳳王」、「北京33」、「大京紅」、「日本1號」、「紅金油桃」等新品種。杏類品種有「凱特杏」、「金太陽」。李子品種有「西門李女神」。酥梨高接換頭的接穗有中熟品種「綠寶石」、「黃金梨」。這些品種2002年夏季就能掛果上市。趙屯鄉高科技示範園,位於[[]]趙屯管區、趙屯村西部,該村與曹莊鎮毗鄰,310國道穿村而過,國道北側有上千畝耕地平坦而又開闊。2000年春,鄉黨委、鄉政府把此處列為全鄉農業高科技示範中心。先後建起了占地45畝的辣椒制種基地和占地200畝的凱特杏栽培基地,並把這裡列為綠色長廊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發展項目。2001年春季,這裡又栽植了500畝「金太陽」杏。2001年秋季,科技示範園又建設了節水灌溉管道,為全鄉種植結構的調整,名優水果的發展起到示範帶頭作用。
趙屯鄉黨委、鄉政府善於發現利用科技示範戶、科技人才的帶頭作用。范劉村農民、高級農技師範良廷就是其中一例。1999年以來,他先後引進了源東白桃、巨森蘋果、蒙陽紅石榴、大雪棗、黑紅提葡萄,這些品種在本地試種成功,表現較好,他本人和其他科技示範戶栽植的塑料大棚「源東白桃」畝收入都在萬元以上。2001年夏季,他自費4000多元,先後到安徽農學院、山東農學院、山東農業大學以及青島、濟南、鄭州、天津等全國各大育苗基地參觀考查,引進適宜本地栽植的「世紀紅」、「特大甜油桃」等10多萬個接穗,這些新品種的嫁接,將有力促進本鄉果業結構的調整。為了更快更好引進繁育名特優稀水果,2001年他又投資5萬元,從天津銀龍農業設施製造廠購進材料,安裝了兩個無支柱塑料拱架
高科技日光大棚,安裝了滴灌設施,棚里繁育了「金太陽杏」、「大觀一號」桃,間作了以色列草霉5個系列品種,提高了管理的科技含量。
城西劉芹奶牛 城西劉芹奶牛場坐落在趙屯鄉張新莊村西南50米處310國道南側,該廠始建於2000年3月,占地12畝,現有牛舍40間,固定資產35萬元。場長劉芹是個普普通通的女村民,大膽潑辣,敢想敢闖,富有經濟頭腦。2000年春季,她看到農副產品和水果的價格逐年下滑,單靠種植業很難致富,就選擇了飼養奶牛的路子。於是,她投親靠友籌集資金20餘萬元,建起了場房、牛舍,購買了設備,隻身到內蒙古購買了15頭奶牛,她刻苦學習,大膽實踐,很快掌握了餵養奶牛的經驗。到2001年3月,僅一年時間,劉芹奶牛場就獲得了3萬元的經濟效益。劉芹經過考查論證,認為只有走種植養殖、加工相結合的道路,才是奶牛場的根本出路。在鄉黨委書記段梅英的熱情鼓勵支持下,2001年春季,她種植了10畝牧草,解決了奶牛的飼草問題。8月,又籌資17萬元,購買了全封閉高效殺菌制奶生產流水線,生產了酸奶、果奶、鈣奶、花生奶、學生奶等幾樣奶製品,經有關部門檢驗均達到衛生防疫標準。2001年底,縣項目辦把城西劉芹奶牛場列為畜牧養殖奶製品加工的一個主要典型。
蘑菇村楊樓 楊樓村是趙屯鄉南部的一個偏僻小村,與河南省搭界,一條小溝把楊樓分為安徽、河南兩個省,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靈,人多地少,種植結構落後,村民收入較低,村民靠在建築工地當小工,撿破爛維持生計,許多人家連孩子上學也供不起。
鄉村簡介
區劃人口 全鄉轄38個行政村,1999年4月葦子園、於樓、高莊、花園四村劃歸城關鎮,2001年又有5個村並人大村,現有29個行政村,140個自然村,189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15235戶,人口57966人,耕地面積64588畝,多以青沙地為主。
交通 該鄉交通極為便利,隴海鐵路穿鄉而過,蔣莊站坐落境內,310國道橫貫東西,綠色長廊、果林成行。環鄉道路長177公里,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經濟概況
農業發展 趙屯鄉是以農業為主的大鄉。人口、耕地等在全縣排在前列。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豆、紅芋等,小雜糧有綠豆、紅小豆、扁豆、豌豆、穀子、秫秫等品種。經濟作物以花生、棉花、西瓜、大棚菜、芝麻、黃花菜、蘆筍等為主。近幾年來,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金針菇種植、胡桑栽培面積逐漸擴大。20世紀90年代中期受全縣水果生產大氣候的影響,全鄉的水果栽培面積迅速增長,總面積達2.5萬畝。其中酥梨1.5萬畝、蘋果4000畝、桃5000畝,其它雜果1000畝。在畜牧業發展方面,也邁出較大的步伐,截止2001年底,全鄉牲畜飼養量達1048頭,豬、羊總數達32653頭,雞鴨家禽達75564隻。農經林牧的發展,促進經濟建設不斷躍上新的台階。
經濟數據 1999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177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953萬元,200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770萬元。1999年財政收入565萬元,2000年財政收入519萬元,2001年財政收入465萬元。1999年糧食產量24676噸,花生1668噸,水果4850噸,蔬菜3900噸;2000年糧食產量21724噸,花生1452噸,水果16390噸,蔬菜19854噸;2001年糧食產量22320噸,花生1030噸,水果2000噸,蔬菜10075噸。1999年全鄉農民人均收入1613元,2000年全鄉農民人均收入1635元,2001年全鄉農民人均收入1655元。
農業設施 鄉黨政一班人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十分重視,農技站、水利站、農機站等涉農部門相互配合,根據鄉情,制訂實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案,使全鄉的農業基礎設施跨上新的台階。1999—2001年三年間,全鄉疏浚小溝4條、中溝2條;新打機井222眼,修復清理老機井100眼,打深井8眼,建水塔8座,村莊修建安裝了節水灌溉設施。2001年全鄉機動三輪、小四輪擁有量達5300多輛,汽車50餘部,各種灌溉機械6500餘台套。
產業調整 三年來,本鄉堅持以科技投入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根本,依靠示範戶,示範園引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了「六大基地」,穩定了「六大園區」。六大基地就是以董梅為主的花生良種繁育基地;以范劉村為主的波爾山羊養殖基地;以呂集村為主的黃花菜栽培基地,以老張莊為主的大棚西瓜種植基地;以丁樓村為主的蘆筍栽培基地。六大園區是:以趙屯村為主的凱特杏園區;以李代莊為主的胡桑園區;以汪屯村為主的銀杏園區;以萬樓村為主的紅富士園區,以蔣樓村為主的「崗山白」桃園區。由於這些基地和園區的帶動輻射,三年來,全鄉用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資金達150萬元,發展優質雜果1500畝,酥梨高接換頭300畝,新增設施栽培面積6800畝。
社會事業
教育 1999---2001年三年間,全鄉各項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尤其是在稅費改革的過程中,鄉黨委政府堅持做到執行政策不走樣,據實徵收不放鬆,操作嚴謹規範、依法行政,杜絕了亂收費、亂加碼現象,農民負擔明顯減輕,幹群關係進一步改善。殯葬改革遺體火化逐漸被農村廣大群眾所接受,偷埋亂葬的現象基本上得到控制。教育內部體制改革紮實有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2001年有初中6所,小學26所,學前班24個,教師923人,中、小學在校生1154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鄉機構改革得以穩步推進。
醫療 三年間,全鄉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計劃生育工作成績突出,投入逐年增大,新建改建計劃生育服務室24個,計6000平方米,總投資120萬元,實現一年一個台階,跳出了籠子,走出了低谷,由三類鄉鎮躍為二類鄉鎮,位次由末位躍入前三名。鄉衛生院門診大樓在2000年落成並投入使用,總投資30餘萬元,大門兩側沿路門面進行了改造,並根據村莊大小和不同的條件合併了村衛生室,實行一體化管理。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開展得紮實有效,農民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科技致富的意識進一步增強。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組織嚴密,領導得力,數據準確,質量優良。310國道拓寬拆遷工作組織有力,安全高效,保證了道路施工的順利進行。
1999年4、5月份,鄉黨委政府遵照縣委、縣政府部署,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程序,組織指導了全鄉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一批在群眾中享有威望的年富力強的中青年被選人村級領導班子,為三年來各項農村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