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好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好德(1334—1395)

        字秉彝,明朝汝陽城東五里廟(今河南汝南)人。[1]由安慶知府入為戶部侍郎。進尚書,改吏部。帝嘉其典銓平,嘗召與四輔官入內殿。坐論治道,命畫史圖像禁中。終陝西參政。子毅,永樂中,官至工部侍郎。

人物介紹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年18歲,在鄉試中獲雋。元朝末葉,汝、穎地區的人民,由於不堪元朝的黑暗統治和民族壓迫,紛紛起兵反抗,府縣多被攻陷,社會動盪不安。

在這種形勢下,趙好德對其妻張氏說:「今元運將盡,豪傑並起,我觀察東南地區起義的烽火勢力較強,有奪取政權取代元朝之勢,想到那裡去投靠他們,」於是揮淚而別。自和陽(今安徽和縣)渡江,拜見吳王朱元璋金陵(今江蘇南京市),交談很投機,頗受朱元璋的賞識,留在義軍中供職。

後來,多次告誡朱元璋莫嗜殺人,輔佐他討平天下。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立國稱帝,授趙好德為陝州(今河南陝縣)同知,不久遷安慶(今屬安徽)知府。洪武七年(1374年)升為戶部侍郎,第二年晉升為吏部尚書,妻張氏被誥封為淑人。

此間,常與何顯周等春、夏、秋、冬四輔官一起被太祖詔至內殿,坐論治國安邦之道。他們觀點很受太祖的賞識,各賜錦衣一襲,命畫工把他們的像畫下來懸掛在禁中,還賜他御書宋文學家王禹偁的《待漏院記》字軸,誥封三代爵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遷官陝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病故於任上,年62歲。有司護喪歸汝,檢點其遺物,篋中僅誥敕11通及書籍數十卷,別無他物。世人無不崇敬。

史書記載

        《明史·卷一百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2]

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吳,以儒士見,留徐達幕下。尋除起居注。命與楊訓文集古無道之君若桀、紂、秦始皇、隋煬帝行事以進。曰:"吾欲觀喪亂之由,以為炯戒耳。"吳元年出為湖廣按察使。尋召還,擢居吏部一月,改江西行省參政,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