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奢示弱秦使大敗秦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趙奢 |
趙奢示弱秦使大敗秦軍在西漢初年,為了分析秦朝政治的成敗得失原因,一代名士賈誼寫的《過秦論》,裡面提到「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後世將這八位稱為戰國「東方六國八名將」。在這八個人里,趙奢為何能名列其中,這輩子也就打了一仗「閼與一戰」。除此之外,實在是想不出還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實際上呢,趙奢允文允武,後世之所以名聲不顯,很大程度上,一是因為他出戰的機會不多,二是被倒霉兒子拖累。[1]
趙奢不是職業軍人出身,他是稅務官員(收租的田部吏)。因宗室平原君趙勝仗勢抗租,趙奢照章辦事,連殺相府九位管事,趙勝對此大為感慨,將他推薦給趙王負責全國賦稅。此後成功轉型為一位殺伐果斷的武將,伐齊奪城,大放異彩。最後在閼與一戰成名。因此受封馬服君。只是可惜的是,他上戰場的機會太少了。
趙奢的生卒年不詳。屬於宗室遠支成員,生活的時代主要在趙惠文王和武孝成王時期,屬於趙國的全盛時期。公元前280年,是趙奢第一次領兵作戰,趙奢受命率軍伐齊。趙奢的人生從此改變。趙奢雖然身為主將,但卻和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將趙王的賞賜都分給普通士兵,曹操為此讚嘆:「趙奢為將,受財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嘗不慕其為人也」。結果就是,雖然首次領兵,趙奢卻是大獲全勝。
對於趙奢的成名之戰閼與之戰正史上記載的並不多,《史記趙世家》:(趙)惠文王二十九年,秦、韓相攻,而圍閼與,趙使趙奢將,擊秦,大破秦軍閼與下。公元前270年,秦國攻打韓國的閼與,韓國不是秦國的對手,只能向趙國求援。當時的趙國名將廉頗認為:這次救援道路遙遠、狹窄、艱險。這場仗不好大,趙王又問趙奢,趙奢卻說可以打:「臣亦知此去道遠地險路狹,隨時都可能遭遇敵軍埋伏。這就好像兩隻老鼠在狹窄逼仄的洞穴中爭鬥一樣,就看哪個更猛更快一些,哪個就能取勝!」這話就是後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由來。
趙惠文王當即派趙奢為將,率軍救援閼與。趙奢向趙惠文王請示道:「兵事詭變,請大王勿要干預臣的行動,臣必能克敵建功!」趙王點頭應允。趙奢出兵之後,在得知秦國此次是兩路出兵,一路以主力進攻閼與,一路以偏師屯駐武安西邊,進而威脅趙都邯鄲,令趙國首尾難顧。針對秦軍的部署,趙奢決定將計就計,採用了「先主動示弱、再突然襲擊,搶占有利制高點」,與閼與城守軍夾擊秦軍,導致秦軍傷亡過半。徹底挫敗了秦軍的戰略,這一戰趙奢打得相當漂亮,可謂是出奇制勝。
趙奢此戰能夠大勝,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當時的秦軍已經相當強大了,在與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幾乎是一面倒地取勝。而趙奢在當時是無名之輩,一個收稅官當將軍來打仗,一個收稅的小官吏打敗了強大的秦軍和秦國名將,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此後多年,秦軍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但意料不到的是,趙奢的軍事生涯在閼與之戰後卻就此止步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趙奢在閼與之戰後再無統兵出戰機會。
趙奢雖然再也沒有出戰的機會,但遇事很有遠見,在自己病重期間,告訴妻子,我死之後,不能讓趙括為將,如果趙國用之,那麼破趙者必括也!」一位父親能夠如此評價自己的兒子,那種發自內心的失望是多麼令人扼腕啊。幸好有了趙奢的遠見,趙夫人才能在趙括被任用為將之際,說了那句話,如果趙括打敗仗,從而保全了趙奢一族免受牽連。不過,趙奢後人因為趙括之敗深感恥辱,遂因趙奢的馬服君爵位改趙氏為馬服氏,後簡化為馬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