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進成都.重返母校(徐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進成都.重返母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進成都.重返母校》中國當代作家徐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進成都.重返母校

天還沒亮,天空飄着零星小雨,外面霧蒙蒙的。徐光學夫婦乘坐的火車就駛進了成都市。此時,成都市的路燈還沒有滅。闊別成都三十年,闊別母校三十年,遊子再度歸來。當火車到達成都時,徐光學顯得無比激動。70年代,徐光學在這裡度過了四年的大學時光,自從畢業走出母校後,他就像嫁出去的姑娘,一直沒有機會回到母校去看一看,時隔三十年,姑娘終於回娘家探親了。

徐光學夫婦走下火車。深秋的早晨,成都顯得有一絲涼意,徐光學夫婦二人剛剛從火車站出來,感覺到那份涼意稍稍濃了點。徐光學發現成都火車站變化可大了,面貌煥然一新,幾乎找不到老車站的影子。車站邊上高樓林立,裹着蒙蒙雨霧,像一幅美的圖畫。徐光學夫婦在雨霧中走出了成都火車站。

還沒有出火車站的大門,徐光學的大學同學鄭長鈞開着一輛私家車與老同學方同秀在火車站門口等待着。剛走出火車站,徐光學就見到了他們,真是喜出望外。他們緊緊握着對方的手,大家眼淚都快要流下來。三十年才見上一面,不容易呀。相互寒暄之後,徐光學向老同學介紹了自己的妻子張曉萍,大家於是又相識一回。然後在說說笑笑中,大家上了車。徐光學感慨萬分地說:

「三十年來,成都變化真大呀!你們如果不來接我,我絕對認不得去母校的路。」

「是呀,成都變化很大,學校變化更大。你畢業後一直沒有來過母校,不少同學也沒有來過。你可知道,母校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離開母校三十年,我想,母校應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徐光學笑着說。

「我們畢業後,方同秀留校在原系'鈾礦地質勘探系』任教。」鄭長鈞說,「原成都地質學院於1993年5月改名為'成都理工學院』,2002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成都理工學院』同'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成都有色地質職工大學』合併組建'成都理工大學』。」

「我這一回一定要好好看看母校。」徐光學說。

「那我就先給你介紹介紹吧。」於是,鄭長均如數家珍般地向徐光學夫婦介紹。他一邊開着車一邊向徐光學介紹母校的變化:進門往右原是「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所在,現在和成都地質學院合併成一個整體。如今,成都理工大學以理工為主,兼有經、管、文、法、哲、農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綜合大學;學校設有研究生部十六個學院和一個教學部,四十八個研究機構,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十一個部級重點學科,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七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設有工學、理學兩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二十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五十個碩士點,十二個工程碩士招生領域,六十個本科專業。2006年校本部各類在校學生兩萬四千多人,其中博士生五百多人,碩士生一千七百多人,工程碩士三百多人,本科生一萬九千多人,在編教職工兩千一百多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兩人,博士生導師六十多人,碩士生導師近五百人,教授和副教授五百多人;學校有七十六人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聽了鄭長鈞的介紹,徐光學感到母校發展得真是很快:母校經過五十年的建設,創造了五十年的輝煌。五十年來,母校對社會貢獻如此之大,徐光學引以為自豪。

前身為「成都地質學院」的「成都理工大學」坐落在成都市東郊二仙橋。二仙橋也已經徹底變了樣。如果不是老同學的介紹,徐光學怎麼也不敢相信,眼前就是二仙橋。車過二仙橋,他們就來到了成都理工大學的門口。這個大門不再是當年的成都地質學院的大門了,大門變得更加氣派,顯出這所大學的身份和地位。

「你們留在母校工作,為母校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們應該向你們學習。」徐光學說。

「我們的工作就是教好學生,只是我們的貢獻是微薄的,」方同秀說,「能為母校做點事情,我們當然感到高興,可你們也幹得不錯呀,你現在不也是很出色嗎?一個地質專業的大學生,如今干到了報業集團的總監,也很了不起。」方同秀說。

「哪裡,哪裡。」徐光學說,「和你們比還差得遠呢。」

「母校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都要歸功於學校的一大批優秀的教師,我們幾個是學校中的小魚小蝦。」方同秀謙遜地說,「學校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三千餘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七百三十項,其中還有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獎項。1992年以來,母校獲國家和部省級教學成果獎四十四項,教材獎二十六項,五十年來,學校累計為國家輸送九萬餘名大學生,特別是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冶金、建材、能源、礦山行業和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等領域培養上萬名技術骨幹和管理人員,為國家經濟建設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徐光學聽了方同秀的介紹,心中充滿了喜悅之情。

他們一路走一路聊,徐光學不時地把目光投向窗外,看到沿途老公路已經拓寬,這寬廣而漂亮的公路是三十年前的道路無法相比的,過去二仙橋的泥濘道路已蕩然無存。公路兩邊雪地里矗立着高樓,鱗次櫛比。車快到成都理工大學大門口時,徐光學情不自禁地將頭伸到窗外,看到母校的大門,大門還在三十年前的位置,只是變得更加氣派,而且為了五十年的校慶,大門早已卻裝飾一新,看上去非常漂亮。門旁還是「窮究於理,成就於工」的校訓,門額上掛着「慶祝成都理工大學五十華誕」的橫幅。大門兩邊擺放着鮮花,校園裡處處是鮮花,這些鮮花把校園裝扮得分外美麗,使整個校園呈現一片喜慶氛圍。

車子一直開進學校招待所。剛剛登記住下,徐光學就見到了闊別已久的老同學陳肇炎、邢玉行等,還見到了方同秀的家屬黎志英,大家激動不已。徐光學夫婦坐了一整夜的車,長途勞頓,比較累,雖然興奮,卻也掩飾不住疲憊的樣子,就建議先好好地休息一下,待會兒再好好聊。於是,徐光學夫婦被安排住下。鄭長均與方同秀安排好徐光學夫婦後,又去接其他的老同學去。臨走前,鄭長均把校慶的相關事宜向徐光學作了交待,並留下一張50周年慶典安排表。上面大致是說10月26日報到,27、28號慶典的安排。鄭、方走後,他們夫婦洗洗臉,先休息一個上午。

上午10點多,徐光學夫婦已休息3個多小時。他倆同黎志英、陳肇炎、戴建國、付建國、任荔敏、邢玉行、周毅、方方和孫建平等徐光學的老同學,在鄭長均與方同秀的引領下,一道在校園轉轉。原成都地質學院的校區大致還可以分辨出來,只是變化很大。

陳肇炎說:「一別母校三十年,變化確實很大。人們說滄海桑田,此話一點不假。你們看,原三系教學樓沒有變,右邊的宿舍和操場都變了。現在變成了新樓。特別是學校中間的那個大池塘已經變這么小了,前面建成了圖書館,後面建成了教學大樓,那邊的教學區與宿舍區同原四川專科學校連在一起,教師公寓也擴大了。」

「是呀,變化真的很大。」徐光學感嘆道,「原來的圖書館建成了又新又大的圖書樓。學校博物館應該就在原地,我記得,這個博物館一直是一座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的博物館,它是以地質學為主的自然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在今天仍然很了不起,」鄭長均說,「它裡面藏有標本6萬餘件,其中不乏國家以及世界級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重慶大竹魚』化石,'隆昌鐵隕石』等。」

「博物館已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首批建設的數字博物館,並獲得從中央到地方所有級別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基地稱號。」方同秀接下來說道。

「學校的發展太快了。我好像能感覺到,母校正以豪邁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邁向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教學研究多科型大學。」任荔敏說。

徐光學夫婦與眾同學一起在校園里轉一圈,發現學校變化確實大,新圖書館高大、宏偉、漂亮,池塘變小了,不過也補充了一些小景點。好在池塘兩邊的大樹還存在,老樹仍然蒼翠,樹下已經建了許多大理石凳,還放了幾張木椅子。池邊楊柳,葉子已經變黃,這些老樹和池塘老式教學樓可以證明這是一所有半個世紀歷史的學校。現在,校園裡有樹木,有假山,有池水,有景點,更加美麗,看上去像一幅畫。

校園左邊是原四川省商業專科學校,合併後,原來的兩個校區連成一個整體,使校園顯得特別大。新擴建的體育場,異常氣派,能容納幾萬人。27日和28日的校慶大會就在這裡召開。

校園裡到處都是人,大都成群結隊,他們應該是同一個班級,或者是同一個系的,或者是老鄉等等;校園裡許多顯要的地方都掛上橫幅,寫上標語,高高的半空中懸着幾個彩色氣球;地面上,到處都擺滿鮮花;池子裡還噴出幾十丈高的泉水。整個成都理工大學都沉浸在一片喜悅的氛圍中。[1]

作者簡介

徐峰,真名徐光學,詩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魯谼山人,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有23年軍旅生涯,曾榮立三等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