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訪紅軍紀念館(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訪紅軍紀念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走訪紅軍紀念館》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訪紅軍紀念館

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

秋雨里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

樹樹里格梧桐葉落盡,

愁緒里格萬千壓在心間。

問一聲親人紅軍啊,

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

很小的時候,就常聽父母唱這首名叫《十送紅軍》的江西民歌。

它動人的旋律,真摯的感情,深沉的意蘊,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深刻印象,以致轉眼幾十載時間過去了,雖然時光之水已洗去心頭很多東西,但這首民歌及民歌中所描寫的頭戴紅五星、身穿灰軍裝的紅軍戰士形象,卻從未在心頭淡去,甚至隨着歲月的流逝更加清晰,更加刻骨銘心……

紅軍,一個在亂世中探索中華民族前途,奮力拯救滿目瘡痍、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由無數貧窮勞苦大眾組織起來的群體,在一段特殊歷史時期掀波擎浪,披荊斬棘,走在時代前列,於白色恐怖和血雨腥風中,一往無前地追求自已的夢想,曾湧現出了多少氣壯山河的英雄人物,演繹出了多今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跡……

為近距離了解早已定格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裡的紅軍事跡,感受他們在過去崢嶸歲月里建立的不平凡業績。3月8日這天清晨,我們一行六十多人,冒着淅淅瀝瀝下個不停春雨,從安康市出發,沿十(十堰)天(天水)高速一路向東,專門乘車去紅軍紀念館進行走訪參觀。

紅軍紀念館位於陝西省新晉的旬陽市紅軍鎮紅軍村紅軍溝口,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紅軍命名的地方。其面向紅軍村,背靠九龍山,左右兩邊青山對峙。

紀念館始建於1977年。2007年,還是安康市下轄的行政區的旬陽縣委和縣政府,投資1500餘萬元,加上各界人士捐款,重新對紅軍紀念館進行了規劃修建,2011年正式對外開放,同年被原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3A級紅色旅遊景區。

紅軍紀念館先後被陝西省授予「陝西省廉政教育基地」、「陝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陝西省國防教育基地」等稱號。

1934年,徐海東、程子華率紅二十五軍轉戰到此,創建革命根據地,建立地方蘇維埃政權。在這期間,他們充分利用田間地頭,組織農民舉辦培訓班、夜校、識字班。紅軍每到一處,都刷寫革命標語、散發傳單、詠唱歌謠,宣傳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張。1935年10月18日,為掩護紅軍主力人馬轉移,紅二十五軍特務班14人與敵軍300人在九龍山激戰,有「神醫」、「醫官」之稱的指導員高中寬和尚班長,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當地老百姓自發秘密將兩位烈士遺體掩埋於九龍山下,事後又為他們修了墳、立了碑、塑了像,紅軍鎮也因此而得名。

紅二十五軍在鞏固和發展旬陽蘇區過程中,與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他們經常深入群眾訪貧問苦,行醫治病,為老百姓排憂解難。尤其是兩位烈士,生前曾用祖傳醫術,為群眾治好了許多疾病,包括各種疑難雜症。有一位70多歲的孤寡老奶奶患嚴重傷寒,指導員高中寬守了她四天四夜,給行動不便的她餵藥、餵飯、餵水,終於治好了老奶奶的病,與老百姓建立起深厚感情。

我們的車子到達紅軍鎮,幸好天公還算作美,風停了,雨住了,一輪鮮紅的太陽從東邊山峰上冉冉升起,驅散了天空中的陰雲,也將籠罩在山戀上的重重霧靄驅趕得無蹤無影。春陽普照,天朗氣清。經過春雨洗濯的山野和紅軍鎮,此時顯得格外乾淨清新。

一走到紅軍紀念館門前廣場,首先看見的是一座石砌的牌坊式大門。只見用一根根石柱、石條和一塊塊石板建成的牌坊,雕花鏤紋,渾樸凝重,牌坊上方橫額處,寫着「紅軍紀念館」幾個大字,遠遠望去,格外醒目。

進入大門登上幾十級台階,在一塊大約二三百平米的平台上,也就是當年紅軍與敵浴血戰鬥的九龍山山腳下,矗立着一座高聳入雲的紀念塔。

這座紀念塔呈四方形立柱狀,用1949塊石頭砌成,象徵着烈士們為共和國的成立建立的不朽功績。其上小下大,高25米,正面刻着「紅軍英雄紀念碑」幾個大字,背面則刻着由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的「紅軍精神永放光芒」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塔的基座四周,雕刻着八幅浮雕,內容豐富,圖案生動,取名《足跡》,再現了當年紅軍長征的歷程和紅二十五軍在陝南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紅色足跡,教育和激勵廣大幹部群眾,繼承和發揚紅軍精神,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整座紀念塔巍峨挺拔,英姿颯爽,氣宇軒昂,威武雄壯,與兩邊高高的山峰比肩而立,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紀念塔後一條順山勢而上的折線形道路邊牆面上,還有七組參差錯落,高低不同的磚紅色浮雕,內容集中展示了紅軍為創建革命政權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的場面。

沿這條路再往上走不多遠,以次可以看到三座名字分別為「運籌帷幄」、「艱難歲月」和「軍民魚水情」的大理石人物雕像。

三座雕像都是依據真人大小製作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生動再現了紅軍將領、戰士,以及當地老百姓,在那艱苦卓絕的歲月里,為了革命理想和信念,布衣蔽屣,不怕犧牲,並肩作戰,一往無前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

再沿這三座雕像後一條徐徐幽幽、兩邊儘是鮮艷的花草和青蔥的樹木的小路往山上走約百十米,就是安葬着高中寬、尚班長兩位紅軍烈士的墳墓。墓碑上高度概括兩位烈士革命情操的「碧血丹心」四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而墳墓上方縱橫交錯的樹枝樹幹上,則掛滿了一條條代表着前來祭拜的各界人士對烈士緬懷和敬仰之情的紅色綢帶。

站在這裡回望山下的紀念碑,由李先念同志親筆題詞的「紅軍精神永放光芒」八個金色大字和烈士墓遙相呼應,昭示着這個革命老區對紅軍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為充分展示紅軍當年在這裡生活、工作、戰鬥的事跡,增加紅軍精神感染力,紀念館左邊半山腰裡,還建有三座平房。裡面分別陳列着紅軍曾穿過的衣褲、鞋襪,用過的水壺、飯碗和刀槍、土炮等等實物。

仔細觀看那粗布做成的衣褲,龍鬚草打成的草鞋,麻線織成的襪子,以及銹跡斑斑的鐵皮水壺、搪瓷飯碗,十分簡陋的土槍土炮大刀等等,着實讓人真切感到,紅軍當時為了革命事業,經歷了太多一般人難以承受的艱辛和不易。

走出紅軍紀念館,春陽正好當頭,看着館外明媚煦暖的陽光下紅軍鎮上正在盛開的一樹樹嬌艷欲滴的鮮花,平坦寬闊的柏油馬路,路兩邊一排排窗明几淨、粉牆黛瓦的房屋,以及一家家、一戶戶村民幸福富裕的生活。我想,安睡在九龍山下的兩位紅軍烈士如果靈魂有知,一定會感到由衷的欣慰。

因為他們曾經為之浴血奮鬥,一心想打爛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讓千千萬萬老百姓過上幸福富裕生活的夢想早己實現……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