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向共和(第8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央電視台、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台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楊猛等主演。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該劇於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首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走向共和

外文名 For the sak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別 名 滿清末代皇朝(台) / 共和への道(日)

類 型 中國近代史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 北京大興

發行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首播時間 2003年

導 演 張黎

編 劇盛和煜,張建偉

製片人劉文武, 鄭佳明,胡恩,李健,吳兆龍

主 演 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楊猛

集 數 59 集 每集長度 45 分鐘

出品時間 2003年

發行地區 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

語 種 漢語普通話,英語,日語

開 機 2001年10月8日

劇情簡介

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勳復辟等史事。 [1] 慈禧太后要修頤和園風光地過她六十歲生日,李鴻章擔心日本擴充海軍漸成威脅,想加強北洋水師的實力,設"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習。中國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受命簽定《馬關條約》,在日本遇刺大難不死,雖然為國力爭,但從此背着漢奸惡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中國在與日本的「甲午戰爭」兵敗之後,朝廷決定訓練新兵,袁世凱由於有勇有謀而取得朝廷重臣榮祿的信任,開始在天津郊外小站練兵,經營政治資本。

簽訂《馬關條約》的國恥激起全國義憤,康有為、梁啓超等舉子聯名「」公車上書「」朝廷,要求維新變法,光緒雖然也想維新自強,慈禧開始也積極給予支持,但後來發覺激進派圖謀起兵,便將維新血腥鎮壓了。逃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啓超二人在檀香山宣傳君主立憲制,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駁斥康、梁二人,宣傳中國的出路只有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民國才有希望。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西逃,為了慈禧迴鑾的議和,清廷不僅賠款,還不得不將一大批被侵略者列為戰犯的王公大臣處死。為慈禧安全迴鑾,袁世凱學西方組建警察,正缺兵少將無人可用的慈禧於是很器重袁世凱。

屢敗于洋人丟盡顏面的慈禧太后聽說立憲共和可以強國,也派五大臣出國考察,袁世凱和權臣慶王爺通過交易結成聯盟,藉機推行"新官制",獲得更大的權力,軍機大臣瞿鴻璣為遏制其權力,發動丁未政潮。慶、袁反擊成功,終使首輔被罷,從此獨斷朝綱。

慈禧太后死後,載灃擔任攝政王,罷免袁世凱,親貴專權,遏壓民意。革命黨乘機起事,辛亥革命爆發。 朝廷只好又任用袁世凱鎮壓革命軍,袁世凱利用朝廷向革命軍討價還價,又用革命軍要挾朝廷,逼隆裕皇太后退位,孫中山為了實現共和理想的大局,將大總統之職讓給了袁世凱。

宋教仁遇刺充分暴露了袁世凱的軍閥面目,引發二次革命。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國會中占多數的國民黨議員選舉中要罷免袁世凱,袁世凱採用武力威脅手段演出了一場滑稽的鬧劇,並且解散國會,清除國民黨議員。對歷史有所貢獻,但頭腦發熱的袁世凱被忽悠復辟當皇帝,蔡鍔起兵討袁護法,袁世凱不得人心,眾叛親離,惶惶而死。但隨即軍閥混戰,張勳藉機復辟。劇情在孫中山慷慨激昂地為討伐張勳,反思過去,激勵世人的演講中結束

演員表

王冰 飾 李鴻章 配音 吳俊全、源家祥

呂中 飾 慈禧太后 配音 盧素娟 備註 清朝皇太后

馬少驊 飾 孫中山 配音 招世亮 備註 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家(粵語配音,下同)

孫淳 飾 袁世凱 配音 張炳強 備註 中華民國大總統

李光潔 飾 愛新覺羅·載湉 配音 劉昭文 備註 清朝第11代皇帝,即光緒帝

楊猛 飾 蔡鍔 備註 護國大將軍

張洪睿 飾 梁啓超 備註 維新派領袖,進步黨黨魁

喬立生 飾 宋教仁 配音 雷霆 備註 同盟會領袖,國民黨代理理事長,

李傳纓 飾 黃興 配音 林保全 備註 同盟會領袖,民國陸軍總長,字克強

孫寧 飾 康有為 配音 梁志達 備註 維新派領袖,保皇黨

幕後花絮

孫淳為演好袁世凱,有一段時間拚命增肥30多斤,後來拍完了又一下減肥30多斤。

李光潔拍戲時是20歲的中戲二年級學生,是他第一次演戲。當時劇組試了好幾個人都不滿意,後來到丟滿演員自薦表的廢紙簍中去找,第一個拿起來的就是他 。

王冰拍攝在三九天李鴻章和八國聯軍談判時,戲裡有一個指斥八國聯軍的動作,當時他手都凍的伸不開了。劇組有一個翻譯是20多歲的日本女孩,在拍簽訂《馬關條約》時,當李鴻章跟日本人談能不能少點錢時,拍完一下來她抱着王冰老師痛哭,嘴裡直說我恨死日本人了

演員經常在飯桌上不斷地聊劇本、聊角色,探討如何表現。歷時十個多月的拍攝,演員們無論有戲沒戲都在劇組裡,從南跑到北,經歷了春夏秋冬,夏天三伏的時候,攝影棚里50多度,演員們還得穿着長袖長褲的戲服

人物夏天應該戴涼帽穿夏服,劇組因為沒有錢,官員只好夏天戴暖帽 。

幕後製作

電視劇《走向共和》確立的就是「找出路」這一貫穿近代史的根本主題,對這段歷史進行深刻挖掘和全景式展現,描寫了像李鴻章、袁世凱、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這樣的歷史人物,像甲午海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樣的歷史事件 。

主創團隊

《走向共和》醞釀策劃攝製前後歷經3年多的時間,主創人員為《雍正王朝》電視劇的原班人馬。編劇由作家盛和煜、張建偉出任,導演是張黎,攝像池小寧,作曲徐沛東。而出演劇中主要人物的演員,王冰出演李鴻章、呂中出演慈禧、馬少驊扮演孫中山、孫淳扮演袁世凱等 。

拍攝過程

該劇從1999年3月開始籌劃、編劇,2001年10月8日正式開拍,2002年7月28號殺青 。

投資製作

該劇投資4000多萬人民幣,拍攝輾轉大半個中國。演員陣營空前強大,200多名人物形象刻畫細緻飽滿 。成功將電影鏡頭與電視的高清晰技術相結合,實現了電視劇拍攝技法上的一大突破。為了拍攝的需要,劇組在北京大興區建設了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國內最大的室內全景式攝影棚。在棚中按照傳統宮殿的軸線式布置安置了議會大廳、垂花門、李鴻章住宅、儲繡宮、純佑門、養心殿、玉瀾堂等七大場景。各場景間用台階以及門閣自然過渡,既可分離又可統一。各場景中景物按1:1的比例真實還原,大到門庭檐柱,小到紋雕彩繪,完全重現了舊時紫禁城的皇家風範。為使劇中的場景不重複,棚內設計了許多活動背景,每一個景區都可以移動、拼接。該劇還進入故宮全天拍攝,在青島動用大批軍艦真實還原甲午海戰的悲壯場面成製作大手筆 。

在不少古裝戲中,清朝宮廷服都是灰不灰、藍不藍的色調。此劇中的服裝從顏色、造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從大臣的朝服、皮衣,慈禧的服飾等都非常貼近角色和劇情,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特徵。除此之外,劇中由徐沛東創作的音樂也值得期待,尤其是主題歌《走向共和》、《年輕的嚮往》經徐沛東、宋祖英的演唱盡顯恢弘的氣勢 。

劇集評價

正面評價

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於,從公眾的閱讀和觀賞方面第一次把李鴻章放到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歷史學家才會以公正的角度認識他的,一般的人對他的印象都是負面的。《走向共和》還原了歷史的真實狀態,沒有拔高一個好人,沒有貶低一個壞人。以前接受的教育從來都是把李鴻章、慈禧、袁世凱描寫為壞人,而《走向共和》卻非常人性化、設身處地地為前人着想了。但是《走向共和》並不是給這些人物進行「平反」,而是告訴人們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為我們也會成為先人。我們不能總用批判的眼光挑剔歷史人物身上的問題,應該多看他們的貢獻,建立一種同情的理解。(金羊網評)

在歷史學家眼中,對李鴻章的歷史評價,早已不是簡單的「賣國賊」三個字就可以結論的。然而,學術成果的「普及」似乎並不得力,李鴻章的熒屏形象一直沒有大的變化。《走向共和》中「全新」的李鴻章形象,讓普通觀眾感到詫異,以至有「平反」、「翻案」之說。 《走向共和》在觀眾面前展示了一個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李鴻章;一個「苟利國家生死以,不因禍福避趨之」的李鴻章;一個首倡洋務、虛心向西方學習的李鴻章;一個力圖挽大廈於將傾的李鴻章;一個含詬忍辱,掙扎奮鬥的李鴻章;一個奉行經世致用、埋頭苦幹數十年卻終免不了悲劇性命運的李鴻章。該劇最有意義的突破,在於對洋務運動的肯定,進而把李鴻章放在近代非常複雜的歷史脈絡中進行歷史的闡釋,而不是簡單作道德的、充滿義憤且帶有臉譜化的評判。本劇最大的貢獻在於它在恢復歷史人物的真實性方面作出了可貴的努力。這一突破的意義已經超出了電視藝術本身 。(深圳商報評)

電視劇《走向共和》的製作者們確實充分注意到了學術界的研究進展,較好地吸收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使人們看到了李鴻章的另外一面。中國的史學工作者對李鴻章進行了大量精細入微的研究,發現李鴻章不僅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推動者之一,而且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之一。這種「善待先人」的態度,應該說是《走》劇留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解放日報評)

《走向共和》理出了「找出路」「建立共和制度」這一主線,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取捨和強調,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深刻反思。片中歷史人物不再臉譜化,表現出了人物人性化、有感情的一面,有血有肉。全劇起始和落幕的選擇用心良苦。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滅,腐朽的清制度走到了即將滅亡的盡頭。選擇從甲午海戰開始,這樣一開集的第一場就是一個高潮。選擇正劇的落幕事件劇組也用了很長時間。(北京娛樂信報評) 《走向共和》自播放以來引起世人廣泛注目,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最成功之處就在於,它大膽地突破了五十年來,甚至近百年來歷史學界已經形成的刻板的臉譜化的形象,並大體上使眾多歷史人物更接近於其歷史真實的面目。由於它與人們近百年形成的固定觀念與思維定勢之間,形成巨大反差,也由於它能藉助於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在數以億計的電視的受眾面前盡情地展示自己對歷史的新詮釋,當電視劇演職員們挾如此巨大的特殊優勢,來強化他們與人們刻板形象之間的這種巨大反差時,其影響力衝擊力之巨大,就自然而然了。(網易歷史評)

負面評價

為該劇過度美化慈禧和李鴻章,對於此二人些許誤國誤民的言行輕描淡寫。比如他們認為,此劇甲午之敗上為慈禧和李鴻章開脫淡化,反而推之於翁同龢及張謇,然而他們可能看到的顯然是刪減版,在一刀未刪版可以看到慈禧常常做出錯誤的決策、而等到災難釀成後在試圖改革時又把過去錯誤的責任全推拖於他人,比如為了自己的六十大壽,將國庫支出在興建頤和園上,沒錢再添購軍艦加強國防,導致甲午戰爭慘敗;又例如戊戌政變及庚子拳亂後之新政時將過去自我錯誤責任全推給康有為和光緒帝。而甲午戰爭後雖然史實上為翁同和推舉康有為進行維新變法,然而和李鴻章之爭亦也是事實,在甲午戰役前並屢次拒撥銀子給北洋艦隊,甚至以主戰派之名惡整李鴻章,而完全不顧中日軍艦在甲午年差異懸殊,甲午戰敗翁同和亦難咎其責 。(和訊網評)

該劇劇突出洋務派,但對維新變法志士淡化處理,對翁同和及光緒帝的刻畫有醜化之嫌。歷史上的翁同和的思想其實也很新,他可以說是維新變法的第一導師,不像劇中所演的那樣保守和心胸狹窄,為一己之私利與李鴻章爭鬥。《走向共和》有貶低翁同和抬高李鴻章之嫌。《走向共和》為翻案而翻案,為了突出李鴻章而設計的對立面翁同和,被簡單化臉譜化,成為偽君子真小人的反派人物。從創作的方法上看,同以前別人醜化李鴻章異曲同工,實在未見高明;而對於廣大不熟悉歷史的觀眾來說,則造成了嚴重的誤導。該劇劇在對洋務運動、李鴻章等洋務人物作了新詮釋的同時,卻又有「矯枉過正」、過於簡單化之嫌。洋務各派系間的明爭暗鬥非常激烈,李鴻章與張之洞的矛盾就很深,這在這部電視劇中完全沒有反映出來。其實,如實地表現這些,更能使人感到歷史的複雜與豐富。(深圳商報評)

袁世凱在一般影視劇中都是一個絕對反面人物,絕對的野心家,而在《走向共和》中,早年的袁世凱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給人亂世梟雄的感覺,許多觀眾看過這部電視劇後都表示對「袁世凱」頗為欣賞,正因此,袁世凱這個人物從「無爭議」到「爭議巨大」。(深圳特區報評)

走向共和(第8集)

李光昭的南洋木材被海關扣住了。李鴻章親自提審李光昭,方才明白其中的奧秘:60萬兩的白銀實際只用了10萬兩用於購買木材,其中40萬兩被各色官吏中飽私囊。李滿意氣急,決定"這一單買賣,咱們只跟翁同龢做。" 光緒皇帝見了李鴻章的奏摺,大罵翁同龢糊塗。慈禧則不顯山不露水地點了參與此事的李蓮英。 由於戶部連續五年未給北洋一錢銀子,李鴻章決意聯合美國商人合資辦銀行。本來十分秘密的事,無意間給底下的奴才泄露了出去。英、法及其他列強豈容美國獨享此等好事,紛至沓來,對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奕劻提出抗議。因前有南洋木材一事,翁同龢不便上書奏陳,便夜訪慶王府,具陳合資之弊。 在與慈禧獨對時,慶王奕劻進言合資不利大清,不料遭太后訓斥,慈禧教導奕劻,有事應多請教李鴻章。但是奕劻的話慈禧還是聽進去了。 朝廷不給銀子,與外人合資辦銀行慈禧又不允,李鴻章心事重重來到戒台寺請教皇室中唯一具有雄才大略的恭親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