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赭石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赭石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赭石

【生境分布】

赤鐵礦是自然界分布很廣的鐵礦物之一,可以形成於各種地質作用中,但以熱液作用、沉積作用或區域變質作用為主,作為藥用的鮞狀、豆狀、腎狀集合體赤鐵礦系沉積作用的產物。主產於湖北、山西;河南、山東、湖南、廣東、四川等地亦產。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氧化物類礦物剛玉族赤鐵礦Haematite,主含三氧化二鐵(Fe2O3)。赭,有赤褐色之義。此礦石呈赤褐色,故名赭石。

【藥材歷史考證】

本品原名「代赭」,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代赭生齊國山谷,赤紅青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渝者良。」《新修本草》云:「此石多從代州來。……今齊州亭山出赤石,其色有赤、紅、青者。其赤者,亦如雞冠且潤澤,土人惟采以丹楹柱,而紫色且暗,此物與代州出者相似,古來用之。」

《本草圖經》曰:「今醫家所用,多擇取大塊,其上文頭有如浮漚丁者為勝,謂之丁頭代赭。」《本草綱目》曰:「赭石處處山中有之,以西北出者為良。……研之作朱色,可點書,又可罨金益色赤。」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赤鐵礦相符。[1]

【礦物形態鑑定】

赤鐵礦Haematite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晶體呈薄板狀、菱面體狀,但完整晶形較少見,常呈緻密隱晶塊狀、鱗片狀、鮞狀、豆狀、腎狀及粉末狀、土狀集合體。其中由球形、橢圓形球狀、顆粒狀赤鐵礦膠結成的緻密赤鐵礦集合體為鮞狀赤鐵礦,其鮞粒內部常有同心層狀構造;鮞粒直徑大於2mm的赤鐵礦集合體稱豆狀赤鐵礦;若呈半球狀並彼此粘結的緻密赤鐵礦集合體為腎狀赤鐵礦,其腎狀內部亦常有同心層狀或放射狀構造,此三者為供藥用較優質的代赭石。

結晶質赤鐵礦呈鋼灰色至鐵黑色,常帶淺藍色錆色。隱品質的鮞狀、豆狀、腎狀赤鐵礦集合體則呈暗紅色至鮮紅色。條痕櫻紅色。金屬光澤至半金屬光澤或暗淡無光澤。硬度5.5~6。性脆,無解理。相對密度5.0~5.3。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為鮞狀、豆狀、腎狀集合體,多呈不規則的扁平塊狀。暗棕紅色或灰黑色,條痕櫻紅色或紅棕色,有的有金屬光澤。一面多有圓形的突起,習稱「釘頭」,另一面與突起相對應處有同樣大小的凹窩。體重,質硬,砸碎後斷面顯層疊狀。氣微,味淡。

【藥材顯微鑑定】

反射偏光鏡下:反射呈車鋼灰色至鐵黑色。透射偏光鏡下:極薄的薄片或邊緣可見到血紅色或橙紅色,具微弱多色性,No為淺褐紅色,Ne為淺黃紅色。折射率:No-2.988,Ne=2.759。一軸晶,負光性。

【藥材理化鑑定】

本品粉末0.1g,置試管中,加鹽酸2ml,振搖,靜置。取上清液2滴,加硫氰酸銨試液2滴,溶液即顯血紅色;另取上清液2滴,加亞鐵氰化鉀試液1~2滴,即生成藍色沉澱;再加25%氫氧化鈉溶液5~6滴,沉澱變成棕色。

【採集加工】

採挖後,除去雜石及泥土。

【飲片炮製】

1.赭石:除去雜質,砸碎。

2.煅赭石:取淨赭石,砸碎,照煅淬法煅至紅透,醋淬,碾成粗粉。每赭石100kg,用醋30kg。

【性能功用】

苦,寒。歸肝經心經平肝潛陽降逆,止血。用於眩暈耳鳴,嘔吐,噫氣呃逆,喘息,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內服:9~30g,水煎服。先煎。孕婦慎用。

【附註】

1.置乾燥處貯藏。

2.目前供藥用的代赭石常為鮞狀含石英碎屑赤鐵礦礦石或為含石英、長石碎屑的赤鐵礦石,含鐵量為53.63%~65.42%。

此外,商品中過去及現在有一種「老赭石」,與代赭石的主要區別是多呈層狀集合體,一面有稀疏微突起的釘頭,另一方面相應的凹窩不甚明顯,棕色或灰棕色。條痕黃棕色,金屬光澤不明顯,體較輕,質較硬,斷面有的隱約現層狀,有的夾有白色或灰白色細脈,經鑑定系含赤鐵礦的生物灰岩,含鐵量很少,對此應視為代赭石的偽品,不宜作代赭石供藥用。[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