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赦是一個漢字,讀音是she(第四聲),形聲。從攴(pū),赤聲。本義:寬免罪過。

因用語環境相似,常有人與"敕"chì字相混淆。出自東漢·許慎《說文》--東赦,置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赦

拼音; shè

部首; 赤

字碼; U+8D66

五筆; foty

筆順; 12132343134

注音; ㄕㄜˋ

筆畫; 11

四角; 48240

歷史記載

赦,置也。--東漢·許慎《說文》。段注:"赦與舍音義同。非專謂赦罪也。後舍行而赦廢。赦專為赦罪矣。"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禮·司刺》

赦止者免止之罪辭也。--《公羊傳·昭公十八年》

先時者殺無赦。--《書·偽允征》

君子以赦過宥罪。--《易·象卦》。疏:"謂放免。"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

詞組 如:赦書(寬免刑罰的文書);赦貸(寬免罪過);赦命(赦免的命令);赦宥(寬恕;赦免);赦恕(寬免,饒恕);赦過(赦免過錯)。又如:赦釋(免罪釋放);赦放(免罪釋放)

本義 1.寬容[pardon]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

<名>

2.姓

組詞 1.赦令

shèlìng

[amnesty order]舊時君主發布的減免罪刑或賦役的命令。

頒發赦令

2.赦免

shèmiǎn

[pardon;remit a punishment]權力機關依法定程序減輕或免除對罪犯的刑罰。

被州長赦免

3.赦罪

shèzuì

[absolution;absolve sb.from guilt]∶在告罪禮儀中教士向告罪人宣布罪過的寬免。

[pardon]∶赦免罪行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攴,赤聲(重文從攴亦聲)。形旁攴為手持械具治事狀,表示赦的本義與治事有關;聲旁赤為從大從火的會意字(亦為表腋下的指事字),於赦(⼜)表音,赦(⼜)為魚部,赤亦為鐸部,魚鐸對轉。⼜字先於赦出現,見於西周金文,其源頭、聲首、初文為亦。古初以亦為⼜,後乃為造專字。 《汗簡》、 《古文四聲韻》並收亦以為⼜, 《郭店楚簡·五行》以亦為赦就是證據。戰國時始出現赤聲之赦,可以看同韻聲旁的更替。《說文》在整理文字時,對亦聲、赤聲的並加收錄,且將後出的赤聲字做為正體字頭,早出的亦聲字附列為重文,是後代楷書赦被確定為正字的基礎與依據。

亦聲字隸變後作⼜, 《現代漢語規範字典》以赦為正體。《說文》本義是赦免、寬宥他人罪過。匜:"今大⼜女(汝)。"雲夢秦簡《法律答問》:"會赦未論。"此義古亦借"舍"(《詩·小雅·雨無正》)、 "" (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為之。人名用字。漢印有"王赦"、"韓赦"、"張赦"、"朱赦"等。以上讀shè。同"敇",擊馬,讀cè。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䆅《廣韻》始夜切《集韻》《韻會》《正韻》式夜切,$音蛭。《說文》置也,釋也。或從亦作⼜。《廣韻》赦,宥也。《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書·湯誓》罔有攸赦。

又《呂۬》五۬之疑有赦。《周禮·秋官·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注》赦,舍也。《前漢·۬法志》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眊,三曰蠢愚。

又姓。《說苑》趙峑子臣赦厥。

又通作舍。《前漢·朱博傳》常۬不舍。

又《集韻》測革切。本作敕。擊馬也。

又《韻補》葉詩戈切。《韓愈·東方朔詩》群仙急乃言,百犯庸不科。向觀睥睨處,事在不可赦。○按詩戈切,吳才老讀。[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