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赤足郭公蟲
赤足郭公蟲原圖連結[1]

中文學名:赤足郭公蟲
學名:Neccrobia rufipes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昆蟲綱Insecta
目:鞘翅目Coleoptera
亞目:多食亞目 Polyphaga 科:郭公蟲科 Cleridae
總科:郭公蟲總科 Cleroidea
命名者及年代: Latreille, 1802
|}

赤足郭公蟲

本科全世界超過4000多種。

有橙、紅、黃、綠、藍諸色,色澤鮮豔。外觀近似虎甲蟲

目錄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3.7~7毫米,卵形,全藍綠色或全綠色,背面散生黑毛。觸角11節,基部5節紅褐色,末端3節膨大,第9、10觸角節漏斗狀,末節最大,方形。前胸背面寬大於長,側緣圓形,以中部最寬。鞘翅基部寬於前胸,兩側近平行,有不明顯的刻點及黑色細毛。每輔翅有刻點行9~10條。足赤褐色, 跗節 5 節, 第四節短, 隱藏在二裂的第三跗節端的葉狀體內;腹部腹面全為深藍色。[1]

生態習性

以乾椰肉和其他以喜歡腐食的昆蟲為食。寄生於棕櫚仁、油料、香料、魚乾和其它肉類產品等。 成蟲、幼蟲均有自相殘殺習性。成蟲飛翔能力強,在遭到侵擾的時候會咬人。壽命可長達一年之久。 卵常集產成堆,多產在食物、牆壁、包裝物等的縫隙中,如果產在外面,就會被自己吃掉。[2]

生長繁殖

卵:形似香蕉,半透明,以後乳白色。在25℃時,卵期 8天; 30°C時卵期4天。

幼蟲:細長,近圓筒形,腹部 5~7節略寬。頭、前胸及臀板紅褐色,其餘近白色,有淡紫斑。全體生有長短不一的褐色毛。每腹節背面有皺紋2個。末端生有2個尖形而內外彎的尾突。 幼蟲3~4齡作繭化蛹。繭粗糙,是由分泌的泡沫狀物質形成。

蛹:卵形,疏生淡黃色微毛。頭、翅芽及足白色,腹部紫色,背線白色,羽化前呈青黃色。觸角彎向背面。後足伸達第五腹節,後翅伸達第七腹節。腹末有1對臀突。在30°C,相對濕度70~81%時,蛹期約6天。

分佈範圍

成員約3500種並遍布全球,以亞熱帶熱帶地區為主。 [3]

生物學描述

乾熱地區不適此蟲繁殖,溫熱地區能終年繁殖為害。食物對繁殖力和發育速度影響很大,食物內蛋白質越高,幼蟲發育越快。溫度30℃,相對濕度64~70%時,以露尾蟲為食,其幼蟲期為32天,雌蟲平均可產卵1476粒,以椰乾和魚粉為食幼蟲期46天。在溫度7~15°C時,食乳酪及乾肉,雌蟲產卵期長達180天,每雌產卵300粒以上。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