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足游琅玡(二)(臨清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赤足游琅玡(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赤足游琅玡(二)》中國當代作家臨清流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赤足游琅玡(二)

三境

去過很多的山,卻看見一個日漸分明的事實,幾乎有山的地方就有寺廟;而幾乎有寺廟的地方,就有讓你花錢請香了願的!

於是,我越來越想逃離這樣的寺廟。

來到琅玡寺時,是一樣的香火繚繞,還有旁邊一列列刻字留名的石碑,無非是誰捐助了幾百,幾千。那些密布的名字黑白分明,卻又有着欲蓋彌彰的可嫌。

細想,來此其中的人,有多少是帶着純粹的佛心呢?不過是求名求利,求福求情緣。而遁入其中打着佛號的人,還有多少是無功利的信徒?一來一往中,那矗立分明的石碑,早已腐化如爛泥,如何還不染煙塵,渡化他人?

我喜歡佛,可是卻並不喜歡拜佛。因為,在那仰面的相對里,那輝煌的金身如此強悍而森嚴,我覺得那似乎不是我心中的那個佛。

佛之金,是不化之身,可是那奪人的色澤卻是世人的心眼所開。我更喜歡那心底的佛——在那一低頭的溫柔里,是柔軟的相對,是悲憫的注視,是潔白如蓮的純淨!

愛佛的人何必在意那些形式呢?心中有佛,就已足夠。佛,不是用來看的,是用來渡心的。

只是心中一直有個困惑,修行真的要在山裡嗎?或者說,山中的修行比得上人世中的修煉嗎?所謂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越是在喧嚷之中的,才越見境界。

那麼,選擇了山中的修煉,真的是至境嗎?還是,只是一種拒絕聲色誘惑的逃離?

我不得其解。

但我知道,修心的人必有其無數的回合。不斷地修行,也是不停地重複強調,直至身心遁入,知行合一。而,塵世間的修煉,就無從得知了。

浮想間,已經正午十二點,正想出寺門。忽聽見一聲鐘鳴,清越,悠遠,一聲,又一聲,細聽,共響了六次。我駐足,又聽見有僧人的念經之聲,熱烈而不擾人,連續而不糾結,忽然間,就有種了別樣的感動。

而邁步向前,卻見一僧人,衲衣加身,裹足,盤腿,閉眼,塵世無關地念着經文!我驚艷至極。很想再回頭,看一看他,可是卻怕自己不敬,還是止步。只是這一切,讓心中猶如雷聲滾過,感動無休無止。這個盛夏的正午,一個專注的僧人,一道六鼓的鐘聲……

塵世在那,可是塵世分明已遠離。原來,無論世事如何紛濁,總有人在堅守着純潔。

攜帶佛之清涼,來到湖心亭面前時,我的心又起漣漪。

那是我在文字接觸過無數次的湖心亭嗎?那是古人一次又一次來賞雪的湖心亭嗎?那是世間唯一的那個湖心亭嗎?

來不及細想,步履已在橋上。

果然是一湖,一亭,一橋。環繞亭子的是幽深的湖水,滑潤如錦緞,碧綠如翡翠。更遠處,是青山將她擁入懷中,只見濃稠的寵愛,層層疊疊,鋪水而至,連綿不絕。一陣風來,湖心漣漪起,仿佛心香暗涌,卻又不動聲色。陽光灑滿水面時,點點碎玉仿佛深情的注視,凝眸處,處處是沉澱的溫柔。

這樣的亭,這樣的水,這樣的山色!

可以想象,四季流轉中,景致如何會有靜止,會有盡頭?入眼的有山,又有水。山的巍巍高峻,樹的安靜默對,水的柔情四起。一草一木,一石一波,都是純淨,都是天然。無機心,無塵味,安靜,默對,大道無聲。身在其中,如何不清淨人心?

想來,春之芳菲,夏之濃綠,秋之絢爛,冬之雪靜,能時時前來相看的人,是多麼的幸福。一時間,我竟覺得我有些嫉妒滁州的人了。

戀戀回首,是一座橋帶我入湖心的,此時,它又帶我到塵路。

出塵入塵,原來是這麼的簡單。

而在更大的山色之間,我忽然發覺,琅玡是個多麼完美的聖地。——醉翁亭帶我們入塵,琅玡寺帶我們出塵,而這湖心亭給了我們出世與入世之間的選擇。

人間山境,如此體貼入微的又有幾多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