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溪鎮(福建寧德市蕉城區轄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赤溪鎮(福建寧德市蕉城區轄鎮)隸屬於福建省寧德市,位於蕉城區北部,距市區27千米。轄赤溪、東牛、油知、桃源、溪園、西坑、夏村、黃田、東邊、大蘭、芹格、爐田、官嶺、牛洞、禪地、松柴嶺、宣洋、社洋、班竹、洋林、墩頭、岩坪、院前、留洋24個村委會。其中的龜山洋林村更有「避暑勝地」之稱。該村雖地處山頭,卻頗為平整,有良田千畝、佳木無數。全鎮面積168平方公里,人口約2.3萬,車牌代號:閩J。全鎮有耕地面積為26582畝,其中水田17154畝,旱地9428畝,林地134895畝,有林地109084畝。主要作物有糧食作物水稻、甘薯,經濟作物茶葉、蘑菇、甘蔗、花生、茉莉花、反季節蔬菜等。其中茶園1.1萬畝,蘑菇300萬平方尺,居全區之首,有「茶鄉菇鎮」美譽。[1]

[]

交通

有赤溪至霍童、八都;赤溪至湄洋(祿安界)公路連接一0七國道,境內水泥村道四通八達形成高平原陸地交通網絡。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赤溪鎮地處蕉城區北部邊,距離城區55.95公里,總面積168平方公里,西北與 周寧縣接壤,北弱與 福安市毗鄰,南接 霍童,九都兩鎮,位於東經119°20″——1190°33″50″,——北緯20°51″28″——26°58″69″之間。

地形地貌 地形四面山巒環抱,平原地帶海拔110米,半山區海拔600米——700米,山區海拔800米,高峰海拔1000米——1200米,構成「安樂里」天然屏嶂的自然環境。

境內東北部有龜山山脈,班宣山脈,五龍相會山脈,西坑山脈,芹峰山脈環抱四周;南屏峰與尖峰頂兩高峰南北相對,中間峽谷,周圍有龍洞溪、東坑溪、三官溪、橫溪、三沶坑、爐頭坑、長岡坑7條溪水由東北向西南流入安樂溪,貫穿安樂洋兩邊平原6個行政村,出口溪虎岔流入霍童溪,全長約10公里。

氣候條件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赤溪鎮轄區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地型,雨量充沛適應農業作物種植生長。年平均日照在1600——1700小時,太陽輻射量夏多冬少,全年總輻射為1024卡/平方厘米左右,低溫月份平均輻射量為5.5——5.7千卡/平方厘米,高溫月份平均12.8——13.8卡/平方厘米。年平均12——17℃,5——6月份平均21——25℃,11——12月份平均12——16℃;年平均降雨量1767.9至2300毫米。春雨(3——4月份)352.7毫米,梅雨(5——6月份472.3毫米),颱風雷陣雨(7——9月份)598.5毫米,旱季(10——12月份)344.4毫米。(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歷史沿革

赤溪鎮在唐朝以前,原為閩夷畲漢雜居之地,尚無建制。

五代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寧德改場建縣,設三鄉十里,赤溪為安樂里(或雁樂里),行政長官稱「里正」。

宋代里下設都,赤溪為十、十一都,行政長官稱「都頭」。

明、清兩代沿用宋朝體制。

清末民初、各村又以姓氏或村落為單位自立境名,以區別於行政建制。赤溪主村傅氏聚居點稱「合舍境」;楊氏聚居點稱「雲程境」;巫氏聚居點稱「龍陽境」;岩頭洋自然村統稱「浦上境」;傅、楊及雜姓聚居點稱「龍溪境」;桃源村吳魏氏聚居點稱「桃源境」;夏村何、周氏聚居點稱「集賢境」;黃田村黃氏聚居點稱「蘭田境」;芹格村孫氏聚居點稱「芹峰境」。除姓氏稱境外,小村則以村名為境名,境的頭目是姓氏的長輩或村中名賢長者。清末民初清朝行政建制廢除,只設「地保」管理社會治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赤溪奉命設立「聯保」制,其機構稱「聯保處」,負責人稱「聯保主任」,下轄「保」與「甲」,及「保甲」制度之開端。大村設一至兩保;若干「甲」;小村只設「甲」不設「保」。赤溪村有南陽保與東南保之稱。此外,就是桃源保、夏村保、黃田保、龜山保等等。保設正副保長,甲設甲長,負責抓丁、派款上傳下達文書告示。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聯保處」為「鄉公所」,設鄉長一人,幹事、辦事員若干人,並建立地方武裝隊伍稱:「聯保丁」由班長、鄉隊副指揮。糧餉攤派各商家、富戶,保甲制度仍舊存在。

1949年5月,赤溪鄉長吳芳霖經「白髮紅心」鄉鎮民主席吳育俊勸告,同意起義投誠,辦理政權移交城工部領導人,於當月宣布各平解放,成立臨時鄉人民政府,開始採用公元年號。

鄉人民政府,劃歸霍童第三區管轄,下轄:南陽、東南、官嶺、班宣、龜山、夏村、爐田、桃源、黃田等九個保。

1950年,實行民主建政,廢除舊保甲制度,原赤溪鄉下轄的九個保均改為鄉建制,隸屬霍童第三區管轄。

1958年8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化,原赤溪境內的九個鄉合併為赤溪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撤銷赤溪人民公社,設赤溪區。

1963年,實行縣、區(鎮)、人民公社、大隊四級區劃。赤溪區設立:赤溪、夏村、官嶺、班宣、龜山五個人民公社(俗稱小公社),下轄赤溪、東牛、由知、桃源、西坑、麥房、居民、夏村、陽穀、黃田、東邊、小壇、爐田、芹格、大壇、禪地、嶺頭、官嶺、牛洞、宣洋、班竹、填洋、社洋、洋尾、洋頭、岩坪、院前、福嶺、留洋、西坑三十個大隊。

1966年7月,全縣撤區並社。赤溪區復稱赤溪人民公社,仍管轄三十個大隊。

1984年10月,全縣體制改革,撤銷赤溪人民公社,改稱赤溪鄉,大隊改稱行政村。

1992年1月,寧德縣改市後,赤溪撤鄉設鎮,下轄二十四個行政村一百三十三個自然村。

赤溪村轄:赤溪、岩頭洋、爐頭、尖山、橄欖丘、後門樓、三坑樓、北乾、滿洲岡;

東牛村轄:上牛埕、下牛埕、東坑、半岡、南山下、坑頭、加林坑、麥房邊;

由知村轄:由知、過岔壠、長岡、亭岡、尖峰下、界院、大坪、後坑壩、百丈際下、岡頭樓。

桃源村轄:桃源、龍腰樓;

溪園村轄:麥房、溪園、咸坑、黃家嶺、時前洋、爐坪岡、後島山;

西坑村轄:六斗、溪坪、里坑、樓後、宮岡、柚樹兜、外西坑、後厝、界止坪、笊籬岡;

夏村村轄:夏村、陽穀、芹菜丘、寨頭;黃田村轄:黃田、小壇;

東邊村為單一行政村;

爐田村轄:爐田、大坂洋、上庵、墓里、茶園岡;

芹格村轄:芹格、天山、冷水壑、坑裡岔;

嶺頭村轄:嶺頭三際坑、丹岡、後架、匏頭岩、獅子山、石轉下、上琴田、下琴田、肥壠;

禪地村轄:下洋上洋、官路下;

官嶺村轄:官嶺、社洋坪;

牛洞村轄:牛洞、洋里岡、半嶺坑、茶坪、堵坪、秋竹乾;

班竹村轄:班竹、向東丘、九條岡、小嶺坑、下樓灣、半山樓;

社洋村轄:社洋、打鐵園;

宣洋村轄:新厝下、利洋、企刀山、水尾、棉頭石、鎮洋、後塔、宮兜;

岩坪村轄:上大嶺、下大嶺、湄洋嶺、王家塔、夾排頭、虎山頭、際坪、差溪、白岩;

院前村轄:院前、和尚院、福山頭、湄洋、東嶺、深坑樓、王三坑、亭角;

留洋村轄:下留洋、上留洋、對面高、上門厝、松柴岡、坪石樓;

墩頭村為單一行政村;

洋林村轄:洋林、王家林、光洋、坑洋里、過溪、外乾。

2000年增設陽穀行政村。

行政區劃

赤溪村 轄自然村赤溪、岩頭洋、爐頭、尖山、橄欖丘、後門樓、三坑樓、北瞭、滿蕉岡。

東牛村 轄自然村上牛埕、下牛埕、東坑、半岡、南山下、坑頭、加林坑、麥房邊。

油知村 轄自然村油知、過岔壠、長岡、亭岡、尖峰下、界院、大坪、後坑浿、百丈漈下、岡頭樓。

桃源村 轄自然村桃源、龍腰樓。

溪園村 轄自然村麥房、溪園、咸坑、黃家嶺、時前洋、爐坪岡、後島山。

西坑村 轄自然村六斗、溪坪、里坑、樓後、宮岡、柚樹兜、外西坑、後厝、界止坪、笊籬岡。

夏村村 轄自然村夏村、陽穀、芹菜丘、寨頭。

黃田村 轄自然村黃田、小壇。

東邊村 為單一行政村。

爐田村 轄自然村爐田、大坂洋、上庵、墓里、茶園岡。

芹格村 轄自然村芹格、天山、冷水壑、坑裡岔。

大蘭村 轄自然村大蘭、龍路、洋頭園、坑裡芬。

松柴嶺村 轄自然村嶺頭、三漈坑、丹岡、後架、匏頭岩、獅子山、石轉下、上琴田、下琴田、肥壠。

禪地村 轄自然村下洋、上洋、宮路下。

官嶺村 轄自然村官嶺、社洋坪。

牛洞村 轄自然村牛洞、洋里岡、半嶺坑、茶坪、堵坪、秋竹乾。

斑竹村 轄自然村斑竹、向東丘、九條岡、小嶺坑、下樓灣、半山樓。

社洋村 轄自然村社洋、打鐵園

宣洋村 轄自然村新厝下、利洋、企刀山、水尾、棉頭石、鎮洋、後塔、宮兜。

岩坪村 轄自然村上大嶺、下大嶺嵋洋嶺、王家塔、夾排頭、虎頭山、漈坪、差溪、白岩。

院前村 轄自然村院前、和尚院、福山頭、嵋洋、東嶺、深坑樓、王三坑、亭角。

留洋村 轄自然村下留洋、上留洋、對面高、上門厝、松柴岡、坪石樓。

墩頭村 為單一行政村。

洋林村 轄自然村洋林、王家林、光洋、坑坪里、過溪、外瞭。

農業經濟

全鎮總耕地面積為26582畝,其中水田17154畝,旱地9428畝,林地134895畝,有林地109084畝。

主要作物

主要作物有:糧食作物為水稻、 甘薯。經濟作物茶葉、蘑菇、甘蔗、 花生、 茉莉花、 反季節蔬菜。其中茶園1.1萬畝,蘑菇300萬平方尺,居全區之首,有「茶鄉菇鎮」美譽;水果主要有西瓜、桃、芙蓉李、柚、 枇杷、柑橘。

茶葉加工

企業主要有茶葉加工廠22家, 其中赤溪茶葉有限公司為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獨特手工製品有榨油坊、「染青」、 土紙, 紅糖(已停產,但仍有製作工藝傳人)、八仙果糕。

農業產品

有水稻、薯類、小麥、茶葉、香菇、蘑菇西瓜,甘蔗,生薑等。

旅遊資源

赤溪自古有「壁立千尋」、「石牛望月」、「帶水潮淙」、「 南屏晚鐘」等十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