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贈女冠暢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贈女冠暢師》

作品名稱: 《贈女冠暢師》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秦觀

別稱:淮海居士山抹微雲君

《贈女冠暢師》是北宋文學家、儒客大家秦觀的詩詞。[1]

此詩題贈一位姓楊的道姑。蔡正孫《詩林廣記》後集卷八引南宋無名氏《桐江詩話》曾談到此詩的創作動機:「暢姓惟汝南有之,其族尤奉道。男女為黃冠者,十之八九。時有女冠暢道姑,姿色妍麗,神仙中人也。少游挑之不得,乃作詩云。」據《秦譜》,秦觀時為蔡州教授,此詩當即元祐(宋哲宗年號,1086—1094年)中作於蔡州。

此詩成功地刻畫了一位清麗脫俗、志行高潔的年輕女道士的形象。前四句通過對女主人公的容貌、衣着、舉止等多方面的描寫,來表現她的清俊高雅、氣質不凡;後四句是對主人公居住環境進行描繪,清幽寂靜的住處與莊嚴神聖的禮儀,襯托出主人公內心高潔、莊重虔誠,同時也暗含了詩人的欽慕之情。全詩格調高雅,風格清新。詩中用藐姑射山上的神人形容主人公,符合女道士的身份,顯得貼切自然。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暢師的眼睛明亮如秋水,纖腰細如束素帛,頭上一幅青布道巾,包裹着猶如冰肌玉骨的美人。她翩翩儀態就仿佛藐姑射山上神仙的姿容,回頭再看人間粉黛都像塵土般庸俗。她清幽的住處雲霧繚繞有如仙境,別人輕易看不見她;門前遊春公子車水馬龍,但她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早晨她做完齋戒功課後即顯得心境安寧,縱然在這樣的春日裡,落紅滿地,乳鴉鳴囀,她也始終不為所動,真誠奉道。[2]​

鑑賞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同《淮海詞》相比,秦觀詩中的愛情題材顯得太少,百不二三。此詩是其中重要的一首。也許詩人仍信守詩詞嚴分畛域的觀點,因此將愛情題材寫入詞中,而用詩來表現其他的內容。即使在詩中寫到愛情,也是格調高雅,風格清新。

一二句實寫暢道姑的美貌。她眼波清澈,身段窈窕,容貌清俊,這三者能顯示一個青年女性的美,卻沒有表現出多少特色;而當詩人為她配置上一幅青布道巾,暢道姑頓時顯得別具風韻。「烏紗」是道姑特有的裝束,於是其道姑身份就不言自明。而且由「烏紗」「寒玉」這類形象構成的冷色調的意境,表現出這位女道士既和一般粉白黛綠的美女不同,也和韓愈《華山女》所寫的「洗妝拭面著冠帔,白咽紅頰長眉青」的風流女道士有異。刻畫人物能寫出這種不可移易的特點,表現了藝術家的匠心。

「飄然自有姑射姿」,其意思頗近於白居易長恨歌》描寫楊貴妃時所說的「天生麗質」,但不說「麗質」而說「姑射姿」,又着以「飄然」二字;所表現的意境便大不相同:一凡俗,而一有仙氣。此處為讀者展開一片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正切合此女子的道姑身份。這樣,暢道姑就不再立身人間,而是超然立於神仙之境了。惟其如此,下句的「回看」就是來自神仙世界的對整個人間的掃視;而所見人間粉黛,是「皆塵俗」的。一個「皆」字表明毫無例外,同時也顯示出,只有暢道姑的美,才達到了超凡脫俗的境地。詩到這裡,她的美貌、她的仙氣,栩栩如生,作者無須再贊以他詞了。

下半首轉向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畫。「霧閣雲窗人莫窺」,其實只是說她居於深院,別人輕易看不見她,但出之以暗喻,既藉此造成一種迷離惝恍的意境,又顯得含蓄有味。這一句是從客觀環境表現人物不與紅塵相接的一面。「門前」句則從其心境超脫上進一步寫,她即使身近紅塵,亦可心游其外。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秦觀化用其意。說「門前」,可見距離之近;說「東西」,可見往返之頻。「門前車馬」,「東西」往返,其中有許多遊春的公子。而這些,恰恰是暢道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至於她的反應,詩中的回答是:「任東西。」「任」字下得有力。喧者自喧,寂者自寂,暢道姑不為所動。這正是「心遠地自偏」。

暢道姑既如此真心誠意地忘情塵俗,潛心奉道,詩人就按照這一邏輯,點出她「禮曉壇」的細節;但不再展開,而是着一「罷」字,跳了過去,然後集中筆墨描寫暢道姑活動的背景——「春日靜」。這是別具深意的。

這是一個寧靜的春日。落紅滿地,啼鳥鳴囀。而暢道姑不為所動,任其自落自啼,人物與景物的這種關係是很值得尋味的。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說:「花影亂,鶯聲碎。……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花落鳥啼的暮春景色總易觸發流光易逝的悲慨,尤其是青年女子,更易產生青春虛度的痛苦和嘆息。但暢道姑卻別具一種情懷。她真誠奉道,從未因韶華的凋零而產生過惆悵之情,她坦然,寧靜,所以花落鳥啼在她眼裡不過是尋常景色,引不起感情的波瀾。她照常全神貫注地焚香祭禱。暮春尚且如此,其他季節更不言而喻了。「落紅滿地乳鴉啼」,以景結情,雋永有味。《桐江詩話》以此道姑為神仙中人,殆不虛也。[2]

作者簡介

秦觀[3](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高郵軍武寧鄉左廂里(今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少游村)人。妻子為徐文美。北宋婉約派詞人,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儒客大家,學者稱為淮海居士。

少從蘇軾游,以詩見賞於王安石。元豐八年(1085)進士。元佑初,因蘇軾薦,任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紹聖元年(1094),坐元佑黨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蘇軾,增損《實錄》",貶監處州酒稅。繼迭遭貶謫,編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復命為宣德郎,放還橫州,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

作為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秦觀一生仕途坎坷。秦觀善詩賦策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尤工詞,為北宋婉約派重要作家。 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長於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於世。著作有《淮海詞》三卷100多首,宋詩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 著有《淮海集》40卷、《勸善錄》、《逆旅集》等。

秦少游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在談到秦少游時,習慣上總是把他與婉約詞聯繫在一起,卻較少提及他的詩,更少論及他的文。當然,評論一個作家的藝術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數量而不看質量,有的作家存世雖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響巨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無可撼動的。儘管如此,要歷史而客觀地評價秦少游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如果只論其詞,而不論其詩其文,尤其是不論其策論,不僅有失偏頗,而且也評不出一個完整的秦少游。

秦少游的策論立論高遠、說理透徹、章法嚴緊、文筆犀利,有一種特有的藝術張力,"辭華而氣古,事備而意高"。

視頻

《與眾不同的秦觀》

婉約派詩人秦觀,在橫州留下一首千古名篇流傳至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