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克木(戴望舒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原文
我不懂別人為什麼給那些星辰
取一些它們不需要的名稱,
它們閒遊在太空,無牽無掛,
不了解我們,也不求聞達。
記着天狼、海王、大熊……這一大堆,
還有它們的成份,它們的方位,
你絞乾了腦汁,漲破了頭,
弄了一輩子,還是個未知的宇宙。
星來星去,宇宙運行,
春秋代序,人死人生,
太陽無量數,太空無限大,
我們只是倏忽渺小的夏蟲井蛙。
不痴不聾,不作阿家翁,
為人之大道全在懵懂,
最好不求甚解,單是望望,
看天,看星,看月,看太陽。
也看山,看水,看雲,看風,
看春夏秋冬之不同,
還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倥傯:
靜默地看着,樂在其中。
樂在其中,樂在空與時以外,
我和歡樂都超越過一切境界,
自己成一個宇宙,有它的日月星,
來供你鑽究,讓你皓首窮經。
或是我將變成一顆奇異的彗星,
在太空中欲止即止,欲行即行,
讓人算不出軌跡,瞧不透道理,
然後把太陽敲成碎火,把地球撞成泥。
作者簡介
戴望舒(原名:戴夢鷗,1905年-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翻譯家。[1]
戴望舒的詩繼承和發展了後期新月派、20世紀20年代末象徵詩派的詩風,開啟了現代詩派的時代,因此被視為現代詩派「詩壇的首領」,他也因為詩作《雨巷》一度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著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創作的優秀的詩歌。1927年,他的詩《雨巷》顯示了新月派向現代派過渡的趨向,而1929年所創作的《我底記憶》則成為了現代詩派的起點。[2]
戴望舒詩歌中的憂鬱情思為基點,詩歌中所蘊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3]
首先,戴望舒的愛情詩在表現愛情的隱私性以及表現愛情時多運用女性意象方面,明顯地受到晚唐詩人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對溫、李詩歌相思主題的現代連釋。[4]
同時,愛情成為詩人人生體驗的主要內容之一,這體現了戴望舒詩歌的現代性。綜言之,戴望舒的愛情經歷是現代的,愛情特質是現代的,但他所賦予的表現形式卻是古典的、傳統的。[5]
其次,戴望舒詩歌中的悲秋主題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詩人以詠秋的傳統題材來呈現現代人寂寞與青春煩憂的感傷情懷,加強了詩歌的審美張力。而理解隱藏在悲秋主題背後的死亡意識則能更好的理解詩歌中的憂鬱情感。分析戴望舒的《致螢火》等詩篇,我們還可以發現詩人的死亡想象與書寫方式屬於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統。
最後,戴望舒詩歌中的田園鄉愁與牧歌情懷是一種傳統的人間情懷的流露,深具東方詩的神韻,作為一位深受中西文學和文化影響的詩人,戴望舒積極尋找中西詩歌藝術的融合點,創造出了屬於自己民族的現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