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賽戲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賽戲 是一種曾流傳於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的古老劇種,是融民間祭祀與地方戲曲於一體的,具有濃郁邊塞地方特色的傳統文藝形式,賽戲形成於宋金時期,由於其歷史久遠,在戲曲界有"活化石"之稱。新中國成立後,賽戲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在晉北地區文藝匯演中,朔縣賽戲班演出了 。[1]

歷史淵源

《漢書·郊祀志》中的祭祀活動就叫做"塞",六朝以後稱"賽"。歷史上的晉北地區十年九旱,因此祈求風調雨順、驅鬼逐疫、追斬旱魃的賽祀活動很多。在舉行賽祀活動的過程中,就出現了賽戲,這種特殊的戲劇表演活動與賽祀活動混稱為"賽"。所以,民間也把它叫做"神賽戲"。清代中葉,地方戲蓬勃興起,賽戲受到衝擊,但因其演出與賽祀活動合為一體,故未被其他劇種所取代,有些台口若請其他劇種,也需賽戲開台後方能演出。賽戲由地方樂戶專業演出,他們以家庭為單位,各自組成賽戲的專業班社。樂戶家的女兒不能和普通人家通婚,也不能從事其他職業,因此便登台演賽戲,使該劇種成為晉北最早有女角登台演出的劇種。晉北窗花里的旦角人物,民間不叫戲女,而叫"賽女"。

晚清到民國年間,賽戲衰落。家庭班社紛紛解體,有的改唱北路梆子或其他地方劇種。

新中國成立後,賽戲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在晉北地區文藝匯演中,朔縣賽戲班演出了 《孟良盜骨》,之後賽戲絕跡於舞台。2007年,朔州大秧歌劇團曾做嘗試性恢復演出並錄像。

賽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12日,賽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保護單位: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和文化體育中心、武安市文化館、涉縣文化館、朔州市朔城區民間文化藝術團。

藝術特色

賽戲的演出,有固定的台口,固定的日期,以及相對固定的劇目。賽日即祭神日期,賽台又稱賽壇,專門用來演出賽戲。農村多數地方沒有專用賽台,賽戲一般在龍王廟、水聖堂或當地認為神威顯靈的其他廟台演出。演出的固定劇目是《調鬼》和《斬旱魃》。 賽戲表演較為粗獷、原始。除祭祀活動中特有的表演程式之外,還吸收了民間舞蹈、民間武術等表演技巧。

戲中不設龍套,有將帥沒有兵丁,有皇帝沒有侍從。即使皇帝下詔,亦需自己宣讀。腳色只有生、旦、淨,沒有丑腳。有的劇設有"引事",該腳色時而為劇情解說員,時而為劇中角色。演出沒有唱腔,只有道白和吟誦,吟誦時伴以鑼鼓,起斷句和烘托作用。所用樂器除鑼鼓外,還有鑔、鐃、鈸等打擊樂,不用弦樂。賽戲的舞台陳設很簡陋,通常僅一桌二椅,一掛大幔,兩幅門帘。有時也將祭祀用的旗傘、面具等掛台上搭成神棚以點綴美化舞台。服飾穿戴受經濟條件所限,亦很簡陋粗糙,但面具造型生動,色彩鮮艷,風格古樸。賽戲在演出中,一齣戲未開演前,有兩個艷裝濃彩的女演員坐在台口兩旁供人欣賞,稱"坐檯子",俗稱"壓板凳"。女演員一般是班主的女兒或兒媳,她們通常側面而坐,偶爾轉臉來,如扮相俊美時,台下觀眾便會喝起彩來,並往台上扔彩錢。在封建社會,樂戶的社會地位非常底下,樂戶家庭被稱為"忘八家",樂戶子女被稱為"忘八"。他們不得與庶民平等,不得與外族通婚,不得參加科考,只許操樂工賤業謀生。此俗反映了封建社會樂戶女子受人戲弄的卑賤地位。

賽戲整體演出活動,包括祭祀儀式、民樂吹奏、戲劇演出、廣場社火、說書講史等幾個部分。其所用樂器擊樂部分有:大鑼、大鼓、大鑔;吹奏樂器有:笙、管子、嗩吶、"扁連"等;吹奏曲牌有:"將軍令"、"水龍吟"、"緊八拍"、"大雁落"等十多支曲子。賽戲特有劇目《調鬼》演出時,演員要戴鬼祟面具。賽戲的砌末里,有一把系了紅綢子的"竹掃帚",是賽戲劇種的一個標誌。賽戲的舞台美術非常簡單,體現出它的古樸、簡練和鮮明的祭祀色彩。服飾有蟒、袍、披、巾等,但質地粗糙,製作工藝較差。在演出中,服飾的穿着,砌末的運用,多有不講究之處。賽戲特有的演出習俗,如:坐檯子、吹台子、刮街、抓集、說夜書等,充分體現了賽戲的古老性、祭祀性和邊塞文化的特色。

主要劇目

賽戲屬吟誦體戲曲,無唱腔和唱腔音樂,只有鑼鼓擊樂,以斷句烘托氣氛。賽戲劇目大體分兩類,一類是祭祀性的特有劇目,如:《調鬼》、《斬旱魃》等;另一類是一般性的演出劇目,約有六十餘個,從題材上看,可分如下幾種:①佛道度化。如《佛印寺》、《司馬貌夜斷三國》等。②歷史故事劇目。如《三英戰呂布》、《孟良盜骨》、《單刀會》、《出幽州》等。③其他劇目。如《雙園義》、《三捉》、《陳愣子奪印》等。

瀕危狀態

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東填池賽戲在邯鄲市委、邯鄲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邯鄲縣委、兼莊鄉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搶救、發掘、繼承、弘揚和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1、每次演出需村民演員多人,如今中青年人外出務工,年前回鄉遲,無法排練;年後外出早,難以參演。只靠老年人,難以支撐演出。再說,現在的年輕人不願學戲、演戲,對賽戲傳承極為不利。 2、目前賽戲曲牌單調、唱腔古老,觀眾僅限老年人;在文化多元的今天,難以吸引青年觀眾。 3、賽戲劇本紙張老化,破損嚴重,如不及時複印和校勘、整理,很快將不能使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