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賴氏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賴氏龍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賴氏龍(屬名:Lambeosaurus)又名蘭伯龍,意為"賴博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冠飾而著名。目前已有數個可能種被命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埃布爾達省、美國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但只有兩個在加拿大發現的種較著名。在墨西哥發現的窄尾賴氏龍(L. laticaudus),是最大型的鳥臀目恐龍之一,身長15公尺;其它的種則是中等大小。

簡介

賴氏龍中最著名的種是賴氏賴氏龍,與更著名的冠龍相當類似,但兩者的冠飾不一樣;賴氏龍的冠飾往前傾,冠飾里的垂直鼻管位在冠飾前部。賴氏龍缺乏冠龍的鼻部隆起,這鼻部隆起構成冠龍冠飾的一部分;這也是辨別這兩屬恐龍未成年體的唯一方法。賴氏龍的冠飾外形隨者年齡而有所不同。

賴氏龍如同其它鴨嘴龍類,能夠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這可以從相關物種的足跡證明。賴氏龍的長尾巴有骨化肌腱支撐,防止尾巴下垂。賴氏龍的手有四個手指,缺乏拇指;但中間三指有蹄爪,能夠聯合在一起,顯示賴氏龍能夠以前肢支稱重量。賴氏龍的小指能夠用來操作物體。每個腳掌只有中間三個腳趾。

賴氏龍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頂的冠飾,最著名兩個種的冠飾並不一樣。完全成長的賴氏賴氏龍有釜狀冠飾,而那些被推測為雌性的標本,冠飾較短、較圓。斧狀冠飾的刀鋒部分是從眼睛前方突出,而把柄部分是從頭顱後方延伸出來的堅硬骨棒。斧狀冠飾的刀鋒部分分成上下兩部分,最上緣部分相當薄,隨者年齡而緩慢成長;而鼻管從冠飾的下部空心部分通過。大冠賴氏龍的冠飾把柄部分縮小,而刀鋒部分則擴張。目前賴氏龍保存最好的標本,只有保存了冠飾的前半部。目前還沒發現窄尾賴氏龍與條紋賴氏龍的冠飾;不過可從窄尾賴氏龍的大體型與尾巴辨認它們,它們具有延長的人字形骨與神經棘,類似亞冠龍。

賴氏龍的加拿大種與冠龍在體型上有相似處,身長約9.4公尺;但窄尾賴氏龍的身長估計有15到16.5公尺,重量可達23噸。在數個標本上發現了鱗片的痕跡:其中一個賴氏賴氏龍標本的頸部、身體、尾巴,有厚皮膚與不規則排列的多邊形鱗片,而一個大冠賴氏龍的標本上的頸 部、前肢、腳部,也有類似的鱗片,窄尾賴氏龍的尾巴的大型六角形、小型圓形鱗片上,則有小型骨質硬塊。

評價

目前賴氏龍已有兩個有效種,賴氏賴氏龍、大冠賴氏龍。

賴氏賴氏龍(L. lambei)

已知有至少17個個體,其中有7個頭顱骨與部分骨骸,以及10個頭顱骨。在大部分最近的觀點裡,L. clavinitialis、Corythosaurus frontalis、以及Prochenosaurus praeceps都被認為是賴氏賴氏龍的異名 ;L. clavinitialis若略去冠飾把手部分,該種可能是一個大冠賴氏龍個體 ,但這觀點已在2007年對大冠賴氏龍的重新敘述中否決了 。

大冠賴氏龍(L. magnicristatus)

目前已知兩個頭顱骨標本;原型標本的骨骸主要部分在敘述之前,儲藏室里遭到水的損害,而必須丟棄;骨骸的其他部分已經遺失。大冠賴氏龍的年代稍晚於賴氏賴氏龍 。大型的L. laticaudus來自於數個沒有互相關係的化石,被認為是可能的種 ,但也可能是冠龍的一種。

L. paucidens被認為是個疑名,被改列為Hadrosaurus paucidens ,但是至少有一位作者,Donald F. Glut,仍採用L. paucidens 。

在2005年,一個對Procheneosaurus/Tetragonosaurus化石的研究顯示,P. cranibrevis的模式標本屬於一個未成年賴氏龍個體 。最後,Didanodon毫無異議的重新分類於賴氏龍;而糙齒龍(Trachodon altidens)則被列為疑名 。

[1]

參考文獻

  1. 賴氏龍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