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配置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資源配置效應是個經濟類術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名詞解釋
資源配置效應是指減少資源配置的約束方程,以有易無,所實現的專業化效應。對勞動力來說,就是分工效應。
經濟資源配置效應——在通貨膨脹中,由於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上漲幅度不同,可以改變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引起線對價格體系的變動,最終使經濟資源配置狀況發生改變。
(A)正效應:在一定時期和條件下,通貨膨脹引起的相對價格變化,會使經濟資源配置從不合理狀態轉為合理狀態或趨於優化狀態。例如:原來某個行業無人就業,現在由於這一行業的貨幣收入增長率超過了物價上漲率,從而使這一行業的得到來哦快速發展,使人力資源配置趨於合理。
(B)負效應:在一定時期和條件下,通貨膨脹引起的相對價格變化,不僅不會改善資源配置,反而使資源配置更加不合理,使社會生產下降。
(C)混合效應:在一定時期和條件下,通貨膨脹引起的相對價格變化,會使一些生產部門的資源配置趨於合理,而另一些生產部門的資源配置趨於不合理。
跨國併購中的資源配置效應
1、跨國併購在世界範圍內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
生產經營的跨國化是生產領域中最顯著的國際現象,也是國際經濟關係向緊密方向發展的更深刻的表現。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組織生產過程,民族國家的市場障礙不斷被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所衝破。在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部署下,產品及其零部件的生產選址主要取決於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國家的差別正在日益淡化。在世界大跨國公司的全球拓展中,產業分布越來越多地成為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結果,而越來越少地繼續作為本國產業政策的體現。 在從本國經濟條件上形成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產品的交換是基本的和首要的形式。要素的國際流動是比商品的國際流動更高級的形式,它可以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和更優化的資源配置,這就是跨國併購的經濟意義。跨國併購是更多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管理。技術、信息和市場等等。也是對商品國際流動的否定之否定--跨國併購在最終產品上減少了國際貿易,同時又在中間產品上通過市場內部化而增加了國際貿易。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企業必須在世界範圍內安排生產和銷售活動,資源、技術、資金、人才、管理等在更大的範圍流動,促進了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被迫加入到競爭行列,使世界資源能更有效地利用,生產成本下降,服務得到改善,新技術更快地在全球範圍內應用和傳遞,最終收益的是全球的消費者。
跨國併購對推動全世界範圍內技術進步的效應也是非常明顯的。據經濟學家估算,科技進步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在20世紀初為5-10%,70年代超過50%,目前已高達70%;20世紀後半期,產品中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長10倍。而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是各類優秀人才的集聚和R&D費用的保證。在跨國併購中,尤其是在大型或超大型的跨國併購中,較好地找到了這兩個問題的結合點,併購性的聯合,既有效地利用了被併購企業的技術人才,又由於規模的擴大,使高昂的R&D費用被分解分散,降低了因競爭激烈和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而導致的投資風險。跨國併購所產生的這一效應,是創建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2、跨國公司所有權優勢溢出
按照所有權優勢理論,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一般都擁有壟斷性的專利和技術,這類無形資產的特點是使它的生產成本很高,而通過跨國併購進行再利用的邊際成本接近於零。這種在某一領域壟斷性技術優勢是促使大型跨國公司對外併購以擴大市場規模的原因。但由於跨國公司只有在一定範圍內具有壟斷性技術優勢,加上激烈的市場競爭,在鬆散的寡頭市場各競爭者之間的戰略性行為會產生激烈的反應,從而導致併購性聯合的增多。此外,通過併購性聯合,可以克服外部市場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大帶來的風險和損失,避免技術優勢的喪失,確保生產的穩定性,更好地發揮規模優勢。
這種通過跨國併購方式向缺乏這些要素的市場溢出所有權優勢,有利於跨國公司通過所有權優勢的擴張利用獲得收益,同時有利於提高東道國該產業的生產力,因而對世界經濟是有利的。
3、東道國彌補要素缺口
如果通過跨國併購,東道國從跨國公司那裡獲得了資本、技術和管理訣竅,那麼這種併購可能是產出急劇增加。在資本供應方面,跨國公司由於其巨大的平均規模和其他特殊方面的優勢,可為其對外併購取得巨大的資金來源。通過不同途徑所獲得的併購資金,跨國企業可以有助於填補東道國的期望投資和國內儲蓄之間的缺口。除了直接提供資本之外,跨國企業在提供資本方面,還可能有間接的積極影響。首先,跨國企業可能通過為當地資本市場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而動員當地的儲蓄。沒有跨國企業的活動,這些儲蓄可能閒置着,或者用於非生產性活動。其次,外國直接投資可能刺激來自跨國企業母國和國際機構的官方援助。
現在,人們已廣泛接受這樣一個觀點,即技術在經濟增長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現代增長理論強調指出,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要素正是勞動和資本的技術應用,而不只是這些生產要素的存在。例如,已有的一個模型表明,長期的均衡增長率是技術先進率和勞動供給增長率的函數。由於跨國企業是技術生產和傳播的重要機構,所以,跨國企業作為東道國進步的關鍵因素的潛在重要性就變得明顯了。
技術代表着體現於新的加工工藝等方面的知識,反過來它必定能夠按競爭成本把各種投入轉變為可消費的產品。就東道國特別是發展中東道國而言,國內進行技術生產往往是不經濟的,因為通過研究與開發來創造新技術的過程,不論成功與否,耗費巨大。而對已經擁有技術優勢的跨國公司來說,通過跨國併購來使用或銷售已有技術的邊際成本近乎於零。與此相反,從被併購者的角度來看,開發一種替代技術的邊際成本可能是巨大的(如果它們不具備這種能力,則其成本甚至是無限的)。
通過跨國併購,提供外國管理人員和管理技能會給東道國帶來重要的利益。首先,這些都是東道國缺少的要素。企業家經營能力和熟練管理人員的進入,將改善當地經濟的平衡。這種作用在母公司撤走子公司後,甚至更為重要。受過訓練並在跨國企業擔任管理財務和技術職位的當地人,以後會繼續留在該企業,這有助於促進當地企業家經營能力的提高,同樣,跨國企業對當地的供應者和競爭對手,還可能起有利的示範作用。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書寫橫豎撇捺,展示漢字之美,搜狐,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