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中宗復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資治通鑑·唐紀·中宗復辟出自《資治通鑑》,武則天在唐高宗去世之後掌握了政權,最後改國號為周,從太后變成了皇帝。隨着年紀增長,武則天開始考慮身後事,心目中的繼承者在兒子李顯和武氏諸侄中搖擺不定。經過朝臣的勸說,她立李顯為嗣,將他召回京師。但是又擔心李氏家族和武家的矛盾尖銳,在自己身後會互不相容,所以讓他們發誓和好。當時朝中大臣大多支持太子李顯,武氏家族也擁有相當的實力,而武則天又非常寵愛張易之兄弟,這幾種力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矛盾重重。
原文
(聖歷二年)太后①春秋高,慮身後太子與諸武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②,藏於史館。
(太后)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①;邵王重潤②與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於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殺。
(神龍元年正月)太后疾甚,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①張昌宗居中用事,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②桓彥范、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誅之。柬之謂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③曰:「將軍今日富貴,誰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④。」柬之曰:「今大帝之子為二豎⑤所危,將軍不思報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國家,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及妻子!」因指天地以自誓,遂與定謀。
初,柬之與荊府長史鄉①楊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復之志。及柬之為相,引元琰為右羽林將軍,謂曰:「君頗記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輕授也。」柬之又用彥范、暉及右散騎侍郎李湛皆為左、右羽林將軍,委以禁兵。易之等疑懼,乃更以其黨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易之等乃安。
俄而姚元之自靈武①至,柬之、彥范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彥范以事白其母,母曰:「忠孝不兩全,先國後家可也。」時太子於北門起居,彥范、暉謁見,密陳其策,太子許之。[1]
癸卯,柬之、玄、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遣多祚、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①,同心協力,以今日誅凶豎,復李氏社稷,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凶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②!諸公更為後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③,殿下奈何欲納之鼎鑊乎④!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①而入。太后在迎仙宮,柬之等斬易之、昌宗於廡②下,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繞侍衛。太后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對曰:「張易之、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后見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誅,可還東宮!」彥范進曰:「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今年齒已長,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③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李湛,義府之子也。太后見之,謂曰:「汝亦為誅易之將軍邪?我於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慚不能對。又謂崔玄曰:「他人皆因人以進,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注釋
①太后:武則天,唐初工部尚書武士鑊的女兒,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通鑑》中稱「太后」,實際上當時武則天是稱帝的。
②鐵券:帝王頒發給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憑證。
①張易之兄弟:都是武則天的男寵。太平公主推薦張昌宗入侍禁中,張昌宗又推薦了其兄易之。武則天晚年,朝政多由張氏兄弟把持。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大臣張柬之等起兵迎中宗李顯復位,張氏兄弟被殺。
②邵王重潤:太子李顯(即唐中宗)之子李重潤。
①麟台監:武周時官名,秘書監。春官侍郎:武周時官名,禮部侍郎。
②:(wěi)。司刑少卿:掌管刑法的大理寺官員。
③右羽林衛大將軍:禁軍大將。
④大帝:指唐高宗。
⑤大帝之子:指太子李顯。二豎:指二張。
①(mín)鄉:今河南靈寶。
①靈武:今寧夏靈武。
①北門、南牙:北門指禁軍,南牙指宰相和廷臣。
②驚怛(dá):驚恐。
③徇(xùn)社稷:為社稷犧牲。
④鼎鑊(dǐnɡ huò):古代酷刑,用鼎鑊烹人。鼎鑊,都是烹飪用具。 ①斬關:砍斷門閂,泛指攻破城門。
②廡(wǔ):廊。
③天皇:指唐高宗。
譯文
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年事已高,擔心死後太子李顯與武氏諸人不相容。壬寅,命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一起作誓文,到明堂祭告天地,將誓言記入鐵券,藏於史館。
武則天經常將政事交付給張易之兄弟;邵王李重潤和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私下議論這件事。張易之知道以後告訴了太后,九月壬申,太后逼邵王等人自殺。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太后病重,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在宮中把持大權。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相王府司馬袁恕己商量着要除掉二張。張柬之對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說:「將軍今日富貴是誰賜予的?」李多祚流淚說道:「高宗皇帝。」張柬之說:「如今高宗皇帝的兒子受到二張的迫害,將軍就不想報大帝知遇之恩嗎?」李多祚說:「只要有利於國家,願聽相公差遣,我不敢只考慮自身和家族利益。」並指天地發誓,於是就與張柬之定下了計謀。
起先荊府長史鄉楊元琰接任張柬之官職時,一同渡江,到江中時,談到太后革唐為周的事,楊元琰慨然有匡復唐室的志向。等到張柬之為相,用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對他說:「你還記得江中所說的話嗎?今日的任命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任命。」張柬之又用桓彥范、敬暉和右散騎侍郎李湛為左、右羽林將軍,掌管禁兵。張易之等懷疑是要對付他們,於是張柬之就換為二張黨羽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張易之等才放心。
不久姚元之自靈武回到洛陽。張柬之、桓彥范商量:「事情可以成了。」就把謀劃告訴了姚元之。桓彥范將此事告訴了母親,他的母親說:「忠孝不能兩全之時就先國後家好了。」當時太子居住在玄武門,桓彥范、敬暉謁見太子,密陳除去二張的計劃,太子答應了。
癸卯,張柬之、崔玄、桓彥范和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和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王同皎到東宮迎太子。太子疑慮,不肯出宮,王同皎說:「先帝將國家交付給殿下,結果殿下橫遭幽廢,這是人神共憤的事,到如今已經二十三年了。如今上天賜予了這樣的機會,北門禁軍和南牙廷臣同心協力,要在今日誅除奸佞小人,恢復李唐社稷,請殿下暫至玄武門,以順應民心。」太子說:「奸佞小人確實應當誅滅,但聖上身體不適,如此必定受到驚擾。諸公還是以後再作打算吧。」李湛說:「諸將相不顧身家性命和家族安危而扶保社稷,殿下怎麼能就此放棄,置眾人於死地呢!如果殿下要阻止大家,請您自己出去跟大家說。」太子這才出了東宮。
王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大家跟隨至玄武門,破門而入。當時太后在迎仙宮,張柬之等在廊下斬殺了張易之、張昌宗,闖入太后休息的長生殿,以侍衛包圍寢殿。太后驚起,問:「是誰在叛亂?」眾人回答道:「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殺了他們,怕事情會泄露,所以不敢事先奏知陛下。在宮中動用軍隊武器,罪該萬死!」太后看見了太子,說:「是你嗎?既然奸人已經殺掉了,你可以回東宮去了。」桓彥范上前進奏:「太子怎麼可以再回去?當年高宗皇帝將愛子託付給陛下,如今太子年歲已長,久居東宮,天意人心,都一直在想念李唐。群臣不忘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的恩德,因此推奉太子誅除賊臣。請陛下傳位給太子,以順天意和人心。」李湛是李義府之子。太后見到他說:「你也參與了殺張易之將軍嗎?我待你們父子不薄,想不到也有今天!」李湛慚愧不能對答。太后又對崔玄說:「別人都是由他人舉薦的,只有你是朕親自提拔的,你也參與了這件事?」崔玄答道:「這正是臣回報陛下的大恩德。」
評析
武則天在唐高宗去世之後掌握了政權,最後改國號為周,從太后變成了皇帝。隨着年紀增長,武則天開始考慮身後事,心目中的繼承者在兒子李顯和武氏諸侄中搖擺不定。經過朝臣的勸說,她立李顯為嗣,將他召回京師。但是又擔心李氏家族和武家的矛盾尖銳,在自己身後會互不相容,所以讓他們發誓和好。當時朝中大臣大多支持太子李顯,武氏家族也擁有相當的實力,而武則天又非常寵愛張易之兄弟,這幾種力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矛盾重重。[1]
作品出處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2]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落水兒童,傳為佳話。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