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賀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姓名     =  贺钧

| 外文名 = Jun He | 圖像 =

賀鈞

[[|縮略圖|center |原圖鏈接 來自百度圖片]] | 出生日期 = (1896-05-20) 1896年5月20日(128歲) | 出生地點 = 吉林省 德惠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泥人賀 | 職業 = 雕塑 | 知名作品 = 枯木逢春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 }} 賀鈞'

人物經歷

賀鈞在家鄉從藝41年,歷盡坎坷,奔波在吉林省的德惠、九台、長春、扶餘和黑龍江拜泉等地,扎紙活,修廟抓像。

他為德惠邊崗關岳廟抓的岳飛像和為德惠縣觀音寺承畫的十卷「十八層地獄」掛畫等作品是日偽時期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識的可貴體現。

1953年他離開家鄉參加了革命隊伍。1954年他被東北美專慕名招聘,他的應聘作品「枯木逢春」可以說是作者的自雕像,體現了一位歷盡滄桑和艱辛的農民藝術家獲得新生的形象。1957年他創作了「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的群雕,這件作品被選送參加第一屆全國工美藝術展覽,獲得很高評價,連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大公報》和遼寧十年畫冊上發表刊出,並被國家收藏。

賀鈞出席了1957年全國第一屆民間藝人代表會議和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社社員大會。他的作品被譽為「巧奪天工」,他被藝人稱為東北「泥人賀」受到朱德總司令接見。從1958年起,連任遼寧省政協二、三、四屆委員。1959年被調到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他一面教學一面創作,為傳授民間雕塑遺產和彩塑技巧,培養民族民間雕塑後繼人才,作出了貢獻。

賀鈞從事民族民間雕塑藝術70多年,經歷新舊兩個社會,輾轉東北三省,其藝術思想、藝術成就,突破了清末民間藝人的水平。在社會主義新中國,他的藝術得到了發揮,留下許多寶貴遺作,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民間泥塑藝術家。

1979年賀鈞因病逝世,終年83歲。遵照遺囑,骨灰送回故土,還「泥巴」於家鄉大地。

民國年間,關內有個「泥人張」,關外有個「泥人賀」,他倆同樣以泥塑藝術名滿全國。

「泥人賀」,真名賀鈞,吉林省德惠縣同太鄉西二道溝村西二道溝屯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農曆五月十二日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母親王氏,是個鄉村畫匠的女兒,對他影響頗深。他9歲時,開始從外祖父學習民間畫活。賀鈞自幼聰敏,且能刻苦,其外祖父又用心教授,進步很大,僅3年時間,即能單獨畫「二十四孝圖」及「三國人物圖」等,有「神筆馬良」之稱。12歲,開始了民間藝術生涯。

在民間繪畫藝術中,賀鈞以紙塑見長,復又轉為泥塑,並取得非凡成就。紙塑,即俗話所說的「扎扎彩」。他搞紙塑,能以民間故事情節,將三十六行人物形象地用紙塑表現出來,且表現得活靈活現。同時,並能獨具匠心地用提線法,靠紡輪帶動,使那些泥塑人物和動物有腿能走,有胳膊能動,有口能張合、有眼珠會轉。在當時,那可真是神啦。

他塑的人物紙塑《王大娘鋦大缸》《劉三姐推磨》《盲人說唱大鼓書》等,都成為人們喜歡的藝術作品。1934年,黑龍江省拜泉縣一戶地主家要出「京禮殯」,他和弟弟賀臣前去給塑「敖山」。由於敖山中的閻王和小鬼形象被說成是這家的主人和管家,東家硬是不給工錢。第二年,賀臣前去討債時路遇「棒子手」,被打成重傷而死去。一氣之下,賀鈞再也不做紙塑的活了,而改為泥塑。

性格特點

他的泥塑,真實生動,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曾留下不少軼聞。一次,他給德惠萬寶山村寶山寺塑「白龍馬」,由於塑得太逼真而被傳奇了。那年農曆五月二十三日,是傳說中的關羽亮刀日。這個廟上的小和尚去村前河邊擔水,晨霧中發現一匹白馬在河邊麥地里吃麥苗,那白馬與廟裡塑的「白龍馬」一模一樣。小和尚跑到廟內去看時,只見「白龍馬」滿身是汗,像剛跑回來似的。於是,賀鈞塑的這個「白龍馬」被傳說成「顯聖」了。其實,那是由於天頭太熱,空氣潮濕,泥塑身上凝結成了小露珠的緣故,這跟「水缸出汗」是一個道理。

賀鈞泥塑手藝雖然如此高超,但是他在舊社會裡的生活卻是十分困苦的。他自己常以包袱皮當衣,麻袋片當被,妻子死時穿的是紙糊的壽衣。「9·18」事變後,他的生活更困苦了。同時,使他的覺悟也有了提高。當他看到日本帝國主義踐踏家園,蹂躪故土,屠殺同胞,恨得咬牙切齒,當他聽到東北有了抗日聯軍英勇殺敵,馳騁疆場,又得到了歡欣鼓舞。1941年,他借給德惠縣邊崗村關岳廟塑岳飛像的機會,打破傳統的「忠孝」思想,把岳飛英雄形象置於「還我山河」的背景之下,給人以鼓舞,呼喚人民起來抗擊外強。

解放後,賀鈞也獲得了藝術青春。1953年,他以民間泥塑藝人身份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招去,翌年轉入東北美術專科學校,專門從事泥塑藝術。這個時期,他的第一件泥塑作品就是《枯木逢春》,充分表現了他對新中國誕生的喜悅心情。1957年,他創作的泥塑《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被選送參加了全國第一屆工美藝術展覽,獲得很高評價,分別刊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大公報》。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