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貿易創造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貿易創造效應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用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貿易創造效應是指締結關稅同盟之後,同盟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關稅,導致成員國一部分原先在關稅保護下由國內供應的商品被來自同盟內其他成員國的較低生產成本的進口商品所替代,於是同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量擴大,帶來資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貿易創造效應含義解讀

對於貿易創造效應,大多研究都側重從區域貿易安排導致的成員方相互間貿易數額的淨增長上來說明貿易創造效果,但貿易創造理論的核心並不在於貿易數額的絕對增長上,而在於成員方相互貿易的增長是否導致了成員方相互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也就是說,貿易創造效應在於因其而產生的對各成員方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更富效力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動態促進效果,而非純粹的貿易額的增加。

這一理論也可很好的回擊我們通常對區域貿易安排的一個認識誤區:一般傾向於認為,如果兩國經濟結構越互補,則建立自由貿易區或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似乎就越大。筆者認為這種認識是有失偏頗的。如果兩國經濟結構具有強烈的互補性,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安排自然會因相互減讓關稅而增加相互的貿易額增加,但這種增加僅僅是數額的擴大,對促進成員國各自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的質量效應並不明顯。相反,如果成員方相互間經濟結構比較相似,但在產業鏈的分布上具有一定互補性,則區域貿易安排中的貿易創造效果更能夠促進區域內產業的競爭與整合,從而從質量上整體提高該區域產業的效率和國際競爭能力(內容來源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

貿易創造效應的效果

貿易創造效應的效果是:由於取消關稅,每一成員國由原來生產並消費本國的高成本、高價格產品,轉向購買其他成員國的低成本、低價格產品,從而使消費者節省開支,提高福利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假設有三個國家,即甲國、乙國和丙國,在甲國和乙國組成關稅同盟之前,甲國從賣價較低的丙國進口商品A,而不從乙國進口。甲國和乙國組建了關稅同盟,由於乙國的A商品再出口到甲國去不向甲國繳進口關稅,而丙國沒有加入關稅同盟,要繳關稅,所以,乙國A商品在甲國市場上的賣價就要低於丙國,因而甲、乙兩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規模擴大了。

為此RCEP取消關稅,成員國由原來自己生產並消費的高成本、高價格產品,轉向購買成員國低成本、低價格的產品,從而使消費者節省開支,提高福利;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