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生石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貼生石韋(學名:Pyrrosia adnascens (Sw.) Ching)是水龍骨科,石韋亞科石韋屬植物,植株高可達12厘米。根狀莖細長,攀援附生於樹幹和岩石上,鱗片披針形,淡棕色,着生處深棕色。葉遠生,二型,肉質,葉片小,倒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上面疏被星狀毛,下面密被星狀毛,主脈下面隆起,上面下凹,小脈網狀。孢子囊群着生於內藏小脈頂端,聚生於能育葉片中部以上,成熟後擴散,無囊群蓋,淡棕色,成熟時匯合,磚紅色。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亞洲熱帶其他地區也有分布。附生於海拔100-1300米的樹幹或岩石上。
貼生石韋全草有清熱解毒作用,治腮腺炎、瘰癧。貼生石韋株形美觀,夜色鮮綠,生長旺盛。是較好的陰生觀葉植物。在熱帶地區往往能通過快速生長爾覆蓋整個樹幹或岩石表面,較為美觀。
- 中文名:貼生石韋
- 學 名:Pyrrosia adnascens (Sw.) Ching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蕨綱
- 亞 綱:薄囊蕨亞綱
- 目:真蕨目
- 科:水龍骨科
- 亞 科:石韋亞科
- 屬:石韋屬
- 種:貼生石韋
- 命名者及年代:(Sw.) Ching,1935
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5-12厘米。根狀莖細長,攀援附生於樹幹和岩石上,密生鱗片。鱗片披針形,長漸尖頭,邊緣具睫毛,淡棕色,着生處深棕色。葉遠生,二型,肉質,以關節與根狀莖相連;不育葉柄長1-1.5厘米,淡黃色,關節連接處被鱗片,向上被星狀毛;葉片小,倒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2-4厘米,寬8-10毫米,上面疏被星狀毛,下面密被星狀毛,干後厚革質,黃色;能育葉條狀至狹被針形,長8-15厘米,寬5-8毫米,全緣。主脈下面隆起,上面下凹,小脈網狀,網眼內有單一內藏小脈。[1]
孢子囊群着生於內藏小脈頂端,聚生於能育葉片中部以上,成熟後擴散,無囊群蓋,幼時被星狀毛覆蓋,淡棕色,成熟時匯合,磚紅色。
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有清熱解毒作用,治腮腺炎、瘰癧。
觀賞:貼生石韋株形美觀,夜色鮮綠,生長旺盛。在熱帶地區往往能通過快速生長爾覆蓋整個樹幹或岩石表面,較為美觀。有一定的抗旱能力,是較好的陰生觀葉植物,也是很好的切葉植物。若與其他植物配置,更能表現其特色。盆栽或作吊盆栽植可擺設在客廳、書房、起居室等處,山野情趣極濃。如布置岩石園,可放在石縫中栽植,在石縫中加入腐殖土即可。
主要變種
鈣生石韋(Pyrrosia adnascens (Sw.) Ching f.calcicola Shing)植物體遠比貼生石韋小,不育葉僅2厘米長,1.5厘米寬;能育葉7厘米長,1厘米寬,葉片上面布滿石灰質的窪點,下面密被星狀毛,厚革質,易於區別。分布於中國廣西(凌雲、青龍山) 。附生于山頂岩石上。
產地生境
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附生於海拔100-1300米的樹幹或岩石上。喜溫暖、濕潤環境和明亮的散射光,能抗一定乾燥。適生溫度為25-28℃,空氣濕度60%-80%。其細小根系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固着於石壁或樹皮上生長。乾旱時,其肉質葉會幹縮,條件適合時又會恢復飽滿狀態。
繁殖方法
以孢子和分株繁殖。分株繁殖將其根狀莖分開,分別栽植即可,一般在春天進行。
根狀莖的培育:使植株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生長。選擇生長健壯的植株,這樣的植株根狀莖蔓延生長快。在早春到初夏出現新芽時,可開展繁殖工作。
栽培基質配置:在野外,貼生石韋附生於樹幹或岩石上,在選擇繁殖栽培材料時亦可選擇利於植物附生的材料,如樹皮、蕨板。為了保持濕度,可在種植前將種植材料進行濕潤,並在種植過程中選擇泥炭進行輔助的固定及保濕。
從生長健壯的母株上選擇蔓延較多較快的根狀莖。保證美觀剪下的根狀莖新植株有一個以上的芽點,少量根則成活率更高。將新植株有序地排列在已濕潤有泥炭蘚的蕨板或樹皮上,用泥炭蘚進行扶正並用釣魚線進行植物體與蕨板的固定。
栽培技術
培養土可用壤土、沙和腐葉土按1:1:2混合配製。生長雖然強健,但要注意土壤不能長期過濕或積水。生長期的幼芽和新葉嫩綠色,這時要有充足的水肥供應,每天噴水2次,每2周施稀液肥1次,充足的散射光對生長有利。